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民风民俗 >  工艺收藏  
北京绢人的诞生
木雕
闻名天下的景泰蓝工艺
唐三彩
剪纸
刺绣
竹刻

    竹与松,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人写竹,画家画竹,艺人刻竹,平凡而普通的竹给予一种超然的美。因此,竹刻艺术品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嗜喜之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西汉彩漆龙纹竹勺”,可见二千多年前人们就已喜用竹雕刻成精美的器物。有关当时的雕竹制器的概况,南北朝诗人有“野炉然树叶,山杯棒竹根”的诗句曾加以描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在汉代竹刻的技艺中,已出现了“留青”刻法。
    
    竹刻成为专门的工艺美术种类,则是从明代中期开始。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较少,明代中期起竹刻工艺日益繁荣,名家辈出,使竹刻从实用性为主转变成供人玩赏的艺术品。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是明清时期竹刻艺术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为代表。他们三人均擅用深刻、浮雕、圆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由于他们艺术修养极高,工韵语,善绘画、书法、篆刻等,在竹刻时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亲切自然。在朱氏三世的努力下,“嘉定派”成为当时全国竹刻艺术最大的流派,还有名垂竹刻艺术史的侯崤曾、沈大生、王永芳、王之羽、王质、吴之藩、施天章、周颢、顾宗玉等人,都是该派中的姣姣者。
    
    金陵派的竹刻艺术与嘉定派不同,不讲究精雕细琢,只就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对人称之“大璞不斫”。刻法的主要技法是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使刻出景物有再现书画的笔墨情趣。该派创始于明代中期,由濮仲谦首创,可惜的是濮氏去世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竞殆无一人。
    
    清代竹刻在继承明代风格基础上,又出现“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刻法。前者是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黄,经煮、晒、压、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图纹饰。后者创始于清代中期。“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
    
    近几十年来,在瓷器称霸,书画用为主流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竹刻艺术品一直处于被收藏家所忽视的地位,价格极廉。直至近一、二年来海外才出现收藏竹刻艺术品的热潮。许多艺术爱好者觉得瓷器、书画、古玉价格奇,而且赝品甚多,逐渐把目标转移到欣赏价值较高又不易被假冒的竹刻品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