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纪录是一种时尚
中产阶级


    现如今,深圳的时尚人士的36条生活标准中,有些已经默默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一般是在周末的白天开车去东莞什么的一些地方,直接从服装厂家买BOSS和阿玛尼,晚上回到锦绣花园附近的一个沙龙里,喝点喜力,看一部纪录片这个沙龙已经开了几年了,现在白领多了起来。

    他们不是太能分得清《江湖》和《小武》什么的,但是他们并不着急,也不太想分得清,因为宏观上他们认识得很清楚,就是觉得中国还是需要这么一些人,整点这样的事,深圳已经是没文化了,不能让北京也没文化。 说到文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民间的状态曾经很客观的有过几次主流性的文化现象;一个时期是思辩,(有个电视人叫夏骏当时急赤白脸的在这里趟了一道);如今硕果仅存了一些象郑冶夫这样的辩手,参与策划点《实话实说》什么的;又一个时期是骂人,后来只剩下王朔一个孤独的骂手;再一个时期是写手的复出,有点把前两者综合的意思,但又不是太激烈,例如余秋雨,不过没抗住,现在有改行当名嘴的迹象。(金庸是最近才被当作文化人的,所以不是很主流。)

    应该说在相当程度上,上述现象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文化风格的具体体现,是各时间段中国人思辩情结、宣泄情结、乱读书情结的主要载体。

    而现如今,适逢盛世,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已成必然,小资情调在四处蔓延;其传播速度之快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小资们就把三里屯这样一个原来能喝酒能打架的地儿给变了,变得倍儿"藏酷"了。 但小资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容易"象挤出的牙膏一样,没有任何款式"(张爱玲语),于是现在"纪录"成了他们合理的选择,所以说"纪录"作为小资的载体之一是合适的,是时尚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小范围内的事,但在要不要普及这个问题上有点拿不定主意。 在这一点上中央台的领导层是高瞻远瞩的,所以他们决定为此开设一个频道,但又不叫纪录频道,而叫"科教频道",特符合纪录片人的个性,搞纪录的人都这样,搞什么事不能太直白,较喜欢用"鲜活"、"触摸"一类的词,就是微言大义的那种,大部分人头发较少,但也不留胡子;族类特征:以肉食为主,善于跋涉,喜欢往没人的地方走。不象搞文艺的人,说话就两个字--"日子",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不象搞新闻的人,很直接的"痛并快乐着",全是爆口音,倍铿锵。

    如今,纪录和小资正在往一起走,打出的口号是"将纪录进行到底",他们的结合会成为一种时尚,时尚并不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事;其实这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例如美国,有一个时期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客厅里,都放着一本叫"国家地理"的杂志,(后来出了一本叫《格调》的书,非要给这种家庭减两分,所以不知道现在如何了。)确实,在全国的大部分观众们还来不及搭理你的时候,为中产阶级的观众们小资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