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足印》(4集)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乡愁是从237年前开始的。

    锡伯族真正的故乡是东北的大兴安岭,他们喜爱骑马射箭、狩猎,“雪花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描写的就是他们围猎的壮观场面。

    然而大兴安岭与伊犁,相距万里之遥,锡伯族是如何到达伊犁的呢?1765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1020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共4000多人,奉命从盛京(沈阳)出发,西迁往伊犁屯垦戍边。这次迁徙历时四个多月,行程一万多公里,途中有三百多名婴儿诞生。

    在民间的记忆中,锡伯族的西迁,就象一幅色彩斑斓的壁画,映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消逝。从新疆的察布查尔县沿着北纬43度这条纬线,从东北延伸到东北的沈阳,两地间的直线距离超过四千公里。在真实的历史中,西迁是怎样发生的?它给一个民族带来了什么?

    两百多年来,西迁的锡伯人经历了战争、生存和繁衍,他们不仅奇迹般的完成了屯垦戍边的任务,还将一种如今几乎成为化石的语言文字—满族语言和文字—保存到现在。今天,只有在美丽的伊犁河畔,人们才能听到用锡伯语演唱的古老的《离乡曲》:“ 坐上牛车出了关,骨肉分离不能还;每日只行数十里,不知何时才换班。……”惟有他们,在远离故园的地方坚守着锡伯族自己的语言。

    《消逝的足印》带着人类学的视角,追述了一个部族背井离乡的足迹。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12月17日至12月20日播出.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