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两极
《极地跨越》手记之五

   12月16日,我们的摄制组将分两路飞进南极。一路6人去长城站,一路6人去南极点。
  蓬塔阿雷纳斯是智利南端一个最大的城市,有近15万人,在西班牙语中“蓬塔”是顶端的意思,意为智利的最南端,要从南美进入南极,这里是唯一的入口。
  蓬塔阿雷纳斯处于麦哲伦海峡的西段。麦哲伦海峡是贯通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一道峡长的海峡。1520年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船队来到这里,发现了太平洋。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道海峡。据说,麦哲伦当年曾在蓬塔驻足,今天在蓬塔有一座麦哲伦的雕像,用来纪念这位探险家。
  麦哲伦海峡曾经热闹过,从大西洋过来到美洲大陆两岸的商船都要经过这里,到二十世纪中叶,巴拿马运河开通后,这里就冷落下来,如今能看到的大船只是几艘游轮了。
  蓬塔没有一般城市那么喧闹,房子低矮使城铺排得很大。在19世纪末,这里还很荒凉,后来还是一些乌拉圭人教会了这里人养羊,使畜牧业发展起来,城中一座纪念碑记述了这段历史,上面提到的年份是1878年。这里现在是智利的羊绒产地。
  隔着海峡望过去,远远看到的是火地岛,据说当年麦哲伦航行中,看到岛上的火光而起了这个名字。火地岛一直保存着较完整的印第安人生活型态,很少受到外人的侵扰。好在这里已成了旅游区,建起了一座很象样的印第安文化的展览馆。
  南极大陆边缘的乔治王岛,高蓬塔只有一个半小时的飞行距离,但由于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大陆与南极大陆交界处的海峡经常形成气旋,使得气侯变化无常。气象部门两小时一次报告,告诉飞行部门是否可以过岛。
  早上六点多种,我们收拾好行装向机场出发。现在得到的信息是,天气良好可以起飞。
  我们的南极观察长城站设在乔治王岛,这里严格地说不算南极,因为它还在南极圈之外,甚至只是南极大陆外的一个小岛。但是许多国家最早一批观察站都设在这里,可以说,人类对南极的认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八点钟左右,我们登上专为我们准备的飞机,名为“双水港”的飞机比想象的要小,只能坐10个人,难怪稍遇气候变化就不能飞行。飞行员是名身材魁梧的阿拉伯籍智利人,看上去和蔼可亲,有丰富的南极远行经验,这一点使我们放心了许多。
  飞机起飞,还没攀升到飞行高度 ,眼下已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腾出空来可以说说我们这一行六人了。
  编导黄天成,香港人,文质彬彬、话语不多,平时总爱带些微笑。对于他我知之不多,只知道,他从香港来北京上大学,立志环境研究。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国内。后来觉得纪录片有意思,又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就投身了电视行业,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的“大三峡”等纪录片拍摄。这次是由中央电视台聘为编导参加了“极地跨越-两极之旅”摄制组。
  高金光,摄影之一,曾经参加过凤凰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这次我们执意要他走“两极之旅”是想包装他一下,我们开玩笑地说,下次再让他参加一个非洲之旅,他就成为走遍世界的人了。高金光来自内蒙古,只知埋头干活却很少说话,由于有多年的摄影经验,所以干起活来让人放心。
  殷鹏,也是一个摄影,曾经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电影学院学习。他为人俏皮,爱开玩笑爱抬杠,一路总会给人笑声。只可惜,在这六个人中,他找不到抬扛的对手。但干起活来仔细认真,也能吃苦。
  阿聪,香港人,在摄制组中是剪接师。三年前,香港电视不景气时,来到国内,他觉得国内给他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一直没有回香港。现在和朋友合作办了一个小小的电视制作公司,又找了一个河南的女朋友,我们开玩笑话,等你八个月回去,女朋友早跑了。阿聪憨憨的用半咸半淡的国语说,正好也是考验考验嘛,大陆的女孩比香港的女孩好。
  田野是我们这个节目的出场人,(中央电视台习惯称为报告人)。今年二十七岁,北京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毕业。因为南美国家大多数都用西班牙语,所以选中了他。小伙子精神、帅气。没有上电视的经验,也正好没有那些专业主持人的表演欲望。只是显得有些自然有余,而朝气不足。好在他很认真、好学。
  飞行了两个小时,下面的洋面上可以看到漂着的浮冰了。由于气旋的作用,飞机时而颠簸,时而平稳,离我们的目的地乔治王岛已经不远了。
  当可以看到白雪半盖的山丘时,我们的确有些激动,多少人心目中神秘的南极到了。尽管看下去与我们想象的南极有很大差距,并不是那种天很蓝,雪很白,冰很厚的景象,而是黑褐色的地与白雪交织,灰白色的天空使得一切都黑得暗淡无光,但是这毕竟是很少有人踏足的神秘的土地。经过一阵剧烈的颠簸,双水塔降落在沙石跑道上,这是乔治王岛唯一的一个机场,也是陆路通向外界的唯一的出口。
  机场位于乔治王岛的菲尔斯半岛中央,属智利空军管辖。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许多国家的考察站多集中在这个半岛上。中国的长城站就设在菲尔斯半岛的南端。
  乘坐长城站来接我们的吉普车,风很大,时而飘起雪花。从机场到长城站四、五公里的路程,途中路过智利站和俄罗斯站,两个站挨在一起,一个在路左,一个在路右。据说,当年中国选站址时,是选在现在智利站的地方,可来建设时,俄罗斯人在那里放了一些大油桶。中国只好再往南建筑了如今的长城站。
  乔治王岛此时已到了夏天,冰雪开始融化,山与路已基本看不到雪,只在山的背阴处和山洼里才有雪。夏天持续到来年四月份,就开始进入冬季。在南极没有春、秋天,因此来南极的考察人员也就分为越冬和渡夏两种。渡夏队员会在三月份离开,而越冬队员则要呆到明年的12月份。我们来的时候刚好是越冬队员刚走,而渡夏队员和明年的越冬队员刚到。
  车驶过长城站,长城站的正确称呼是中国南极考察长城站。中国在南极有两个考察站,西南极的长城站和东南极的中山站。
  提起南极考察的历史,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个叫司科特的英国人。十九世纪末,他就乘着雪橇来到南极大陆。后来还是敌不过南极的风雪献身于冰雪,第二年人们找到他时发现,他的装备已经扔完了,而唯一伴随在他身边的是14磅标本。以后,这被作为南极探险人的一种精神偶象而传颂下来。
  如今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有考察站,这些国家后来成立了南极协约国组织,共同商讨两极事务。
  长城站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看上去风水不错,站区有十来栋房子面海而建。房子不是盖在地上,而是有一米高的水泥柱支撑,当雪水融化时,顺着房子下面的空间流向海的方向。往远看,正对面是企鹅岛,离的不算远,估计也就二、三千米,左面望去,远处是哥林斯水盖,右面是纳尔逊冰盖。冰盖是一片常年结冰的冰层,表面很平,南极大陆有98%的地方被冰盖覆盖着,最厚的冰盖有4000多米,平均厚度2000多米,而这里的冰盖只有200米。但看上去已经很壮观了。
  我们到长城站,正赶上热闹的时候,新老队员刚交接,老队员还没走完,早我们一天又有一个政府代表团来到这里考察长城站的情况,听说是为了加大对南极考察的投资。过两天,补给物资的雪龙号破冰船也会来,那时站上将有七、八十人,而平时这里最大的接待能力就是三十人。
  中国最早的南极考察站建于1981年,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参加一个多国科学家组织的考察队进入南极。1984年国家组织力量勘察南极建站地点,选在乔治王岛。1985年南极观察的第一个站点长城站建成。以后开始了我国对南极的持续考察研究活动。1989年,中山站在南极大陆的另一端建成,使我国进入世界南极研究大国的行列。
  生活楼是长城站的主楼,二层高,一层是餐厅、会议室和领导们的宿舍(宿舍也兼办公室),二楼是员工宿舍。一进门我们已见识了南极的不同,门有两道,先过一道关好门后再开第二道,一则这里风大,怕风吹进屋里,二则怕屋里的热气跑出去。
  屋里墙上挂着三张大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一张是乔治王岛地图。这时,我们才清楚了方位,菲尔斯半岛只占乔治王岛的五分之一,半岛上有中国、智利、俄罗斯、乌拉圭,对面小岛上还有韩国、阿根廷站。(钟大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