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千遍的谜题——马丘比丘


  三月初,阳光接近南回归线时,中国电视摄制队徒步穿越印加古道38公里山路,赶到印加古迹马丘比丘。节目被告人田野把从库斯科带来的绳结交给马丘比丘管理部门主管费尔南多。费尔南多数了数绳结,解释说,这是他的老师路易斯通知他26天以后到库斯科出席一次学术会议(见报道《踏尽崎岖古道长》)。绳文在当地克丘亚印第安语中叫“基普”,费尔南多说,它不是正式的文字,而是一种辅助的记忆方法,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基普”的方式不尽一致,只被少数人掌握,印加王室设有专职绳文官员。
  费尔南多引导《极地跨越》联合摄制队马丘比丘分队从山下的温泉镇(阿瓜苏)登上盆地中央的高地马丘比丘南侧的一个平台。建筑群的大门设在一座叫作维诺比克丘(克丘亚语:年轻的山)的小山左近,以汲取山的力量。门边碎石成堆。外来人将碎石放在这里表示对山神的景仰。据说放了石块,来人就会被山神接纳。
  马丘比丘在库斯科西北约112公里、海拔2460米的地方。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西拉姆·宾汉教授寻找印加人逃避西班牙人入侵的避难所,从库斯科步行20天在丛林中遇到克丘亚印第安人李卡提斯一家。李8岁的儿帕博里托带着宾汉来到这片几乎被草木覆盖的宏伟花岗岩废城,此地被外界重新发现,并因旁边一座马丘比丘(克丘亚语:年老的山)山而得名。据研究,马丘比丘大约建于1400年左右,当时是第九代印加王帕恰库代克统治时期。最多曾有512人居住。
  马丘比丘的建成与废弃,在印加和西班牙文献中均无记载。无数人带着疑问来过又离去,只有专门学者得出一些证据有限的猜想。
  分队导演黄海波首先向费尔南多询问马丘比丘建筑群的功能。费尔南多认为,坚固的马丘比丘首先不是军事要塞。它只有一条河作水源,而且在山下,易被切断。附近有石砌田埂的梯田,但面积不大,难以长期供养这里的居民。通向外界的道路有8条。这些都不利于防御。最有趣的是,它的主城门的石头门框虽然相当坚固,但没有门板。门两侧有方形石窝,石窝里有石栓,用来绑上绳子一拦,就是门。门框上有石环,也是到晚上拴条绳子往下一垂,表示不准通行。马丘比丘位于远离边陲烽火的印加王国腹地,城中没有发现过武器,因此是不设防的城市。
  城中制高点的平滑石台叫印提华塔纳。费尔南多解释说,石台建在高处除了要“接受太阳的能量”,还为了观察太阳。石阶通到石台的最后一磴有半人高,人站在这一磴下,通过石台上高大石柱(叫苏刚嘎)顶端可以观察太阳。人眼——石柱顶——太阳三点呈一线的这天,就是中国农历的冬至。这时石柱的影子正好投到观测者的身前。石柱影子在台上的不同位置表示着不同的节气,由此产生的历法指示人们秋收春种,按期纳粮。
  山顶天生的巨石都被依势辟为祭祀场所,印提华塔纳以外,还有鹰石等等。初到的人们先看到一块大石头顶端雕着鹰头,鹰头通过正对的石门俯瞰高地下的峡谷。从鹰头处回望,会发现鹰石后面还有两块参天巨石是振奋张扬的翅膀。据说神鹰鼓动翅膀的时候,就会下雨。这些巨石受到印加人的尊重,往往砌石阶绕过,或筑墙围起。
  关于石块严密契合,不用泥浆溜缝而刀插不进的垒砌方式,费尔南多拿出两块当地的陨铁说,这就是当时凿石用的锤子,用它下料。他领队员们看一块凿着环形石沟的大石头,用陨铁比划着示意,按需要大小先在石头上凿一圈,再不断把圈凿深,直到可以敲断石料。费尔南多又拿出两把铜凿子,来说明如何把石打得平滑。高地本身就是一个花岗岩石堆,采石的确不用走远。即使这样,在没有铁器和车辆的情况下,以陨铁和铜凿磊砌这样工程浩大的建筑,还是令人难以想像。
  根据多数专家研究,马丘比丘是一个由王室资助的集祭祀、观测、农业研究于一体的机构。这里发掘出的人体骨骼多为青年女性,被认为是侍奉太阳神的。其他男性骨骼也不是体力劳动者,估计是神职人员和研究人员。
  以往对马丘比丘被突然遗弃的估计是疫病流行,或居民因政治反叛遭王室放逐。摄制队从费尔南多处听到的是,当时抵御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需要尽可能多地集结力量,居民响应印加国王的号召出城打仗。多数人战死,少数人战败后躲避西班牙人虏为劳动力逃进深山。
  不论什么说法,结果是在冶炼浇铸、纺织制陶、天文历法、外科医术、音乐等诸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塔万廷苏约王国被毁灭,一个宏伟的石城沦为来历不明的废墟。马丘比丘如今是一座空城,夜间的居民是几头骆马。( 叶研)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