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集 前印加 |
前印加文明: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太平洋沿岸区、山区和森林区。太平洋沿岸区从太平洋岸到安第斯山麓。北部较宽,最宽处达200公里;越向南越窄;南北长约1900公里,分布着50余片河谷地带。形成河谷的水流源自安第斯山。这些河谷地带是农业生产基地;而形成河谷的水流又是联结沿岸和内地山区的通道。山区实为高原地带,间有5000--6000米的高山和海拔1500--2500米的谷地。高山区终年积雪,气候寒冷;高原和谷地年降雨量在200--500毫米之间,气候凉爽宜人。森林区位于安第斯山脉以东,为热带雨林区,气候炎热。沿岸区和山区远古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是前印卡文明孕育、发展的基地。
前印加文明的分期:
(一) 文明形成时期: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和晚期。早期的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同一性;晚期的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1、 早期: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先人们进入农耕时期后,开始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制作技艺的改进过程。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进入了文明的形成时期。文明发展的中心是沿岸北部地区和高原北部地区,又以高原北部地区的查文德万塔尔一直为代表。查文德万塔尔是祭祀中心的建筑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其建筑和出土文物的风格称之为"查文文化"。查文文化的发展同一性表现在:(1)出现了农业灌溉工程。(2)出现了大型的建筑。(3)祭祀中心形成,崇拜豹神。(4)制作工艺进步。(50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6)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2、 晚期: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沿岸北部地区的萨利纳尔,高原北部地区的查文德万塔尔和瓦拉斯、沿岸中部地区的昌凯、高原中部地区的查那帕塔、沿岸南部地区的帕拉卡斯和的的喀喀湖南岸高原上的奇里帕。它们之间的异同是:(1)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2)北部沿岸和高原地区的国家形态继续发展完善,祭祀中心的权力增大,加强对灌溉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开始发动战争,扩大统治范围。(3)手工制品的地方特色最为显著,特别是陶器的工艺风格尤为突出。(4)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 列兴盛时期。在各地方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50年间,生产分工扩大,手工业大发展;社会阶级形成,武士--祭司阶级成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国家形态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地方性的国家。文化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帕拉卡斯、高原南部地区的普卡拉、沿岸北部地区的莫奇卡以及沿岸中部地区的利马。
(三) 战国时期:此期分两个阶段:蒂亚瓦纳科帝国时期,蒂亚瓦纳科文化占统治地位;后一阶段为列国复兴时期,地方文化得到发展。
2、 蒂亚瓦纳科帝国时期:蒂亚瓦纳科文化兴起于高原南部地区,兴盛于公元3--8世纪;其代表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南岸今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镇。
3、 列国复兴时期:公元12世纪,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再次分裂成一大批小国,进入了列国复兴的时期,且出现了兼并现象;文化融汇会了包括蒂亚瓦纳科帝国时期文化在内的各早期文化的新型文化的发展。沿岸北部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奇穆国,首都在昌昌城。中部大国是库伊斯曼库和丘基曼库国,南部大国是钦查国(包括早先的那斯卡过)。1476年,奇穆国被印卡国兼并。
4、 玉米文明:从大量出土文物来看,秘鲁先民起初以采集野果和渔猎为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活动,特别是最早发现并种植了玉米。考古发现证明,秘鲁是玉米的故乡之一。长期的科学研究成果证实,这个国家具有奖金4,000年的玉米种植史。(位于沿海区中部的港口瓦尔梅近郊的一座粮仓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古代秘鲁是一个独立的玉米种植中心。多数科学家认为,"秘鲁"一词在克丘亚语中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玉米的栽培奠定了古代秘鲁印第安文明的物质基础,这对远古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绚丽多彩的秘鲁远古文化(也称前印加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秘鲁远古文化被形象地称作"玉米文明"。
问题:
1、古代美洲文明为什么被称为玉米文明?
2、秘鲁至今有多少年种植玉米的历史?
3、安第斯山区最早的地区性文化是什么?主要有什么遗址?
4、查文文化的后期是什么文化?
5、印第安人对的祖先崇拜有哪些特点?
6、安第斯文化中手工业文化的发展状况怎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