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 正文

望宝川:是冰川还是被风蚀的花岗岩?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10日 14:08)

  
内蒙古巴林右旗赛罕鸟拉的这一巨石奇观,是冰川的漂砾。

  反对1 风蚀形成石蛋、石柱

  韩同林的观点未得到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志中的认同。去年年底,赵志中曾两探望宝川,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了探测,并带回了测试标本。赵志中表示,望宝川石蛋地貌初看会怀疑其为冰川作用所为,但其实是非常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而望宝川地貌中石蛋和石柱的形成与风蚀作用相关。

  地球的岩石由沉积岩、侵入岩和变质岩组成。“望宝川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侵入岩的一种,”赵志中表示侵入岩的形成便是地幔中的物质侵入到地壳后逐步冷却,后期剥蚀暴露于地表。这种侵入岩一般发育成三组相交的节理,逐步风化形成一种球形,这种石蛋地貌在望宝川是比较典型的。

  望宝川的石柱地貌现象,在赵志中看来也是由于风蚀作用的差异,因而产生了棒槌状石柱。“北京望宝川地区岩石表面波浪槽纹和石蛋地貌是岩石风化作用形成的,而不是经过冰川磨蚀形成的。到目前为止,‘冰湖石林’的提法还只是个推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志中博士如是认为。

  反对2 差异风化镌刻下波浪纹理

  那么,岩石表面的波浪纹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赵志中认为那并非是冰川外力作用之下形成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差异风化现象。

  赵志中用一张照片上的岩石给记者解释。在岩石的新鲜面上,母岩暴露,突起和凹槽相错而成波纹状,浅色带和暗色带非常明显。赵志中介绍,浅色带主要是石英等矿物质聚结之处,而类似石英这类坚硬岩石抗风化能力强,便形成突起;反之,类似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抗风化能力弱,便形成凹槽。同时在岩石的表面还有风化圈。“差异风化造成凹槽和突起相间,从而形成弯曲的槽纹,但这与冰川的外力作用是没有联系的。”

  赵志中表示他曾把望宝川一带的岩石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岩石的矿物成分就呈条带状分布,浅色带为石英、长石等,暗色带则为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抗风化能力较弱,因此,正是差异风化造成了望宝川一带奇特的地貌现象。

  “冰川里并不全为冰,包含有砂砾物质。因此冰川运动能形成具擦痕的条痕石,冰川擦痕的形状一般称为钉头鼠尾状,初试时着力较重,留有的印痕就比较深,形成钉头,随着冰川运动,这种力量明显减弱,擦痕后部较细呈老鼠尾巴形态,据此能判断冰川运动方向。”因此从擦痕的形状判断,望宝川一带不应该是冰川擦痕造成的,不过却是在风化圈上保存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差异风化地貌现象。“

  反对3 冰川遗迹应是整体效应

  赵志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证据。他表示,一般来说冰川遗迹应该在山区,常年积雪随着外界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随时间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

  赵志中称,冰川是一种可流动的固体,它对地貌的影响有多种方式,这其实也是冰川生长、运动、消亡的整体过程,其中包括角峰、刃脊、冰斗、U形谷、鼓丘、冰碛堤等。

  在赵志中看来,冰川运动带有自己明显的标签,类似U形谷就有着鲜明的特色。

  与河流侵蚀形成的V形谷不同的是,冰川形成的山谷则是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类似于U形,所以便称为U形谷。

  “冰川运动对地貌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因此,仅从疑似冰川擦痕这一点上,无法认定望宝川的地貌现象。”赵志中认为如果要确认一个地方为冰川遗迹,那么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地貌现象是环环相扣,除了上述的地貌特征外,我们还必须在望宝川发现确切的冰碛物,从冰川形成、运动和消亡的多个环节寻找地质地貌证据,而形成综合判别效应。

  ■辩护

  1裂隙


  韩同林认为现在发现的一些岩石有明显的裂隙,那是地球内力构造作用产生的。如果是风化造成的话,岩石中间会有个风化层,现在看却没有这种风化结果。

  2风向

  韩同林称,如果说是风蚀的话应该与风向有关系,但望宝川所呈现的冰川遗迹景观———湖蚀龛面朝向东南,不是西北风风力所能及之处,因而不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一种认同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意义重大

  虽然争议巨大,不过双方都认同望宝川的地貌值得研究。

  赵志中解释地球上大的冰川时期有三次,现在主要通过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还原当时的古气候。“冰川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地球的历史、古气候变化都极为重要,并能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

  因为冰期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我们在认定所谓的冰川遗迹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如果错了,那么对古气候的还原、对未来气候的推测都将导致连环性的误解。“韩同林对此表示认同。

  他认为此次望宝川冰湖石林地貌的发现,不但为第四纪冰川地貌家族增添了新类型,而且也完全证实在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间的的第四纪冰川早期,望宝川及北京广大地区,确曾发生过大规模古冰帽或古冰盖冰川运动。

  “北京西山凤凰岭上,冰川遗迹举目可见。其中由冰川融水沿基岩面流动形成的‘冰悬槽’时见有发育,且十分典型,”韩同林表示这些遗迹证明当时西山为冰雪覆盖,加上望宝川的冰川遗迹,我们可以猜想二三百万年前,北京是被冰雪覆盖着,从西山一直往北都有冰川运动。

  ■链接冰川演进,留下遗迹

  地球上大的冰川时期有三次。

  距今七八亿年前的震旦纪是第一次,而第二次冰川则是距今三四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而距今200万至300万年前,则进入了第三次大冰期———第四纪冰期。我国对第四纪冰期年代已进行了初步划分,共4-5次亚冰期,末次冰期后还发育了小冰期和新冰期。

  学者称,现在主要通过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还原当时的古气候。古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因此在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冰川遗迹便能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周期,以便对未来的气候做出预测。

  中华大地上分布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北京也不例外,可以猜想,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北京是一块被冰雪覆盖的冰原。(专题采写:记者 李健亚)(本版图片由韩同林提供 )(来源:新京报)

韩同林认为怀柔龙潭涧的“墨池”是巨大的河谷冰臼。
北京西山凤凰岭上的“飞来石”实为冰蚀柱石。
根据韩同林观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的这一窟窿山成因与望宝川类似。

责编:王卉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