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 正文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64年搜寻内幕 最后的线索成谜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0:19)

   

  9月5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一位工作人员站在一个公布的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图像旁。当日,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正式揭牌。本报记者浦峰摄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解剖楼,“北京人”头盖骨丢失前曾保存于此。实习生范远志摄

  9月5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个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图像在此展示。本报记者浦峰摄

    一份美国情报提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能与日本邮轮“阿波丸”号一起沉没。资料图片

    中美日三国一直未停止寻找脚步;最新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化石可能随日本“阿波丸”号沉入南中国海

    -核心提示

    10月24日,几份首次公开的原始文件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亮相。

    其中一份文件提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能与日本邮轮“阿波丸”号一起沉没。

    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离开北京后失踪,成为世界级的文物疑案。四年后,“阿波丸”号被美舰击沉,其装载何物亦谜团重重。中国曾组织过一次打捞,但因技术所限未能全部完成,二者是否存在联系仍未可知。

    60多年来,中、美、日三国的民间机构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北京人”头盖骨的追寻,北京也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牵头的寻找组织。有消息称,民间组织已开始运作打捞“阿波丸”号,最后的谜底也许很快就能揭开。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级的文物疑案。这一次,谜底被重新指向一艘沉船。10月24日,几份首次公开的原始文件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亮相。

    其中一份尼克松访华期间向中方提供的美国情报提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能同日本邮轮“阿波丸”号一起沉没。

    尽管情报用词为“可能”,但另一份中国高层授权打捞阿波丸沉船的“77·13”

    文件显示,中国对“阿波丸”进行过一次初步打捞,发现了近3000吨锡锭,这也是上述情报中提到的,从而部分印证了情报的可信性。

    有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找回“北京人”化石最重要、最有价值和最具可操作性的线索。对此有过二十余年研究的历史学者李树喜说,把“北京人”化石和“阿波丸”联系起来“并非猜测”,“随着阿波丸沉没的谜团逐步解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之谜很有可能会水落石出。”

    世纪末的发掘

    为了保密,在发掘之前,周围布设了围帐。根据“物理探查异常”的方位,专家划出长1.5米、宽1.5米的矩形。但深挖至近3米,均是一些沙石、瓦砾之类。

    10月24日上午,北京市房山区北京猿人遗址管理处的一间会议室里,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李树喜在众多专家和记者的面前,小心翼翼地摊开了60多页大小不一、颜色发黄的纸张。

    “很珍贵!”李指着那些发黄的纸张情绪激动。20多年时间里,他深入各地档案馆、机要室探查,甚至只身走访美国,寻找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每一点蛛丝马迹。

    1929年,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由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这一发现把最早的人类化石历史从距今不到10万年推至距今50万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5颗较为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连同牙齿147颗、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锁骨等,以及全部山顶洞的人类资料,在转移到美国的运送途中神秘失踪。

    “60多年里,与头盖骨相关联的中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民间寻找它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李树喜说。

    在众多说法中,“头盖骨仍在北京”尤为繁多,由此还导致了中日双方在1996年展开过一次认真的寻找行动,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那是源于一位侵华日军的“良心发现”,这位老兵弥留之际拜托一位叫三枝的日本剧作家转告中国方面:他曾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奉命转移“北京人”头盖骨,由于形势紧迫,他将化石掩埋在北平一僻静之处,准备日后再作打算。

    老兵所说的埋藏地点是协和医院往东两三公里处一个有着许多松柏古树的地方,在旁边一棵松树干上,他还用军刀刮下一块长约1米、宽约20厘米的树皮,以便日后识别。

    信息经过几度传递,到了另一位日本友人仰木道之手中。仰木发现,只有日坛公园符合“僻静、有许多古树”的特征。令他更为兴奋的是:日坛神道北侧有一棵松树确实被刮过树皮,而且痕迹老旧。

    获此消息,中科院方面派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叶捷研究员和张森水教授同仰木接洽,但对其可靠性一直将信将疑。

    即使如此,鉴于“北京人”的线索日见稀少,况且出于一位日本友人的热忱,中科院方面决定,在日坛公园展开探寻。

    令初步勘测人员没想到的是,动用电震探测仪测量地表,居然发现那棵古松树周围信号“异常”!

    经过磋商,中科院和仰木还达成了《关于发掘失落的北京人化石可疑埋藏地点的协议书》。为了保密,在发掘之前,周围布设了围帐。

    根据“物理探查异常”的方位,专家划出长1.5米、宽1.5米的矩形,四名工人在专家指导下挥镐动土。但深挖至近3米,均是一些沙石、瓦砾之类,“北京人”遗失之后在北京的惟一一次现场发掘就此草草收场。

    1998年秋天,以“北京人”发现人之一的贾兰坡为首的中国14名院士联名发出了一份“让我们继续寻找北京人”的呼吁,在世纪末掀起了巨大反响,但苦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寻找又陷入僵局。

    时隔5年,第一个在政府领导下、统一协调民间力量的寻找“北京人”行动机构在北京市房山区诞生。

    今年7月2日,“北京人”的老家北京市房山区政府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名为“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的机构,由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官员担任领导职务,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众多权威古人类专家,下设办公室和寻找工作队。

    截至目前这个机构已收集到63条线索,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吉林、福建、台湾等全国15个省市。

    “寻找工作队”表示,将对这些线索一一进行甄别筛选,决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对有价值的线索将追踪到底。

    “北京人”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胡承志最后一次见到这两个箱子,是在协和医院总务长博文的办公室。他听说,“过夜后即送至美大使馆”。64年后,头盖骨的失踪仍是这个老人的锥心之痛。

    北京东单三条9号,一幢建于1921年的灰砖琉璃瓦的中西结合式的二层小楼,在高楼林立的喧闹中显得端庄僻静。

    这里便是“北京人”化石1941年遗失前最后的保管地———原北平协和医学校旧址,现今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解剖楼。

    “遗失之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李树喜说,当时裴文中所在的新生代研究室就在这栋小楼内办公。

    1940年12月,美日战事一触即发。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尹赞勋致信裴文中,对头盖骨的保存表示担忧,他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发现人之一贾兰坡乘轮船押运至缅甸仰光,再取道昆明运至重庆;二是托美国友人运往美国学术机关暂存。

    对于第二个方案,美方并不认可,原因是根据先前达成的化石挖掘协议,周口店发掘出的实物必须留在中国。

    鉴于日军控制下的北平风声日紧,1941年11月,在国民党中央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一再协调下,重庆国民党政府允诺“北京人”化石出境。美国也最终同意由领事馆安排把化石带出中国,暂存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现年88岁的胡承志老人,当时是新生代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现有资料表明,他是最后一个见到和摸到“北京人”化石的中国人。

    64年后的今天,“北京人”化石失踪对于胡承志老人依然是锥心之痛,对于北京人化石下落的任何采访都被他婉言拒绝。但他当年书写的向国民政府汇报的遗失报告仍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报告中胡承志讲述,1941年11月的一天上午,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魏敦瑞的女秘书息式白突然通知他,要把“标本装箱运走”。第二天,胡承志请协和医院解剖科技术员吉延卿帮忙,两人将“北京人”化石装箱。

    关于包装,胡承志有详细描述:“该二木箱均为白木箱,一为四十八寸长、十一寸高、廿二寸宽,一为四十五寸长、十一寸高、二十寸宽。至装箱之情形,颇为华贵。”

(来源:新京报)

责编:陈玥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