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石头的史诗——走近汉画像石 > 正文

尊老忠君两相成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3日 12:01)

  在中国古代,尊老是优良传统,是以忠君为标志的家法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与之相应,寿星自来是深受礼敬的。寿星作为民间信仰中主人间寿夭之神,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二十八宿中东方的角、亢二宿。一是指南极老人星。秦汉时所说及立祠所祀的寿星指南极老人星,彼时它被认为掌国运兴衰,国命长短。《史记·封禅书》说,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史记·天官书》也说:“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张守节《正义》:“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老者扶杖,早在西周时已作为尊老礼制推行。《礼记、王制》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是说官员七十岁就该退休了,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辞官而须继续贡献余热,政府就要赐给他可以倚靠着休息的坐具和手杖。扶杖者有年龄限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古时的杖,一般是用木、藤、竹制成,略高于人。

  两汉时期,国家对敬老风尚的倡导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刘邦即位次年(前204),颁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给予其“与县令丞以事相教”的政治地位,免除徭役以及每年十月“赐酒肉的优待政策。

  据20世纪中叶发现的汉代《三老赵掾之碑》述,郡三老在本郡享有太守对其“师而不臣”,以及“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的尊贵地位。惠帝、吕后在位其间,经济初步恢复,政府养老力度有所加强。

  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君、明君,就在于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他的父亲刘邦,灭秦翦楚,平叛异姓王,一生戎马倥偬,为打下刘氏江山呕心沥血,殚虑竭智,他的兄长惠帝刘盈,母后干政,享国日浅,作为实际上第一位汉家的守成君主,即位不久,他就连下了情真意切的两道诏书。第一道诏书说:“在春天要到来的时节,连草木和各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乐,而我们的百姓中鳏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有的已经面临死亡,而为人民当父母的不体察他们的忧愁,还干什么呢?要研究出一个赈济的办法。”第二道诏书说:“年老的人,没有布帛就穿不暖,没有肉就吃不饱。如今正当岁首,不按时派人慰问年老的长者,又没有布帛酒肉的赐予,将用什么帮助天下的子孙孝敬赡养他们的老人?现在听说官吏给贫饿老人发放饭食,有的用陈谷子,难道这符合赡养老人的本意吗?要搞个法令出来。”有关官府根据诏书给各县、道(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下达了下列法令:“年八十以上,每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每人另加帛二疋,絮三斤。所赐物品,由县令过目。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物品,由县丞(位次于县令的官职)或县尉(位次于县丞)送到他们手中;不满九十岁的,由啬夫、令史(低于县丞、县尉的官职)送到他们手中。郡太守派都吏(负责检查的官职,后世称督邮)巡行各县,对不合规定的,予以督责。对刑徒和有罪未及判决的,不用此令。”

  文帝二十年(前168),又对孝悌者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褒扬。大大县长了养老风尚。此后,汉代诸帝均将重孝养老视为治国方略中的重要环节,一些“循吏”竭力宣扬孝道,汉代主流文化经学将尊老看作立国之本,西汉后期兴起的谶纬从神学的角度推动着孝道,这些实践和理论也得到大众的积极回应,敬老尊老成为时代潮流。

  根据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书令》竹简记载,西汉时期就已规定了尊敬和抚养老人的法令。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于一种顶端雕有斑鸠形象的手杖--“王杖”。持有者享有各种优待。如,他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年俸600石的地方小官吏;侮辱或殴打这些老人的官民,都要定为大逆不道的罪名而处以斩首之刑。宣帝下制称:吏民对持鸠杖老人“有敢骂殴詈辱者,逆不道”。如云阳白水亭长张熬因“殴受王杖主,使治道”,结果“即弃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武威新出王杖诏令册记录从宣帝本始二年(前72)到成帝元延三年(前10)因 殴辱有王杖老人的案例涉及亭长二人,乡啬二人,一般百姓三人,均被“弃市”。同时对无亲属的老人,病弱的老人,也有明确的照顾规定。据专家考证,这些法律条文是从西汉宣帝到东汉明帝130余年间几经修改,补充而明确起来的。《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时仲伙之月举行敬老活动就要结合祭祀老人星进行。当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1959年和1974年,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和广西平乐银山岭汉墓场出土有木制鸠.杖。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汉墓也出土有银制鸠杖头。

  以鸠为饰的意义有三类说法。

  一是采用《风俗通义》的说法:“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间,遁丛属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人也。”

  二是《后汉书·礼仪志》的说法:“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也就是扶杖在手,时时防噎,以保长寿之意。

  三是在我国古文字中,“鸠”、“九”同音相通。而“九”乃数之极,又称天数,象征极高极深极多极长极大极广。同时按《易经》说法又具有吉祥之意。

  鸠杖的意义尽可见仁见智,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在两汉时期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形成法令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汉家君主之所以把尊老提高到空前绝后的地位,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家是国的基础,不尊老就很难忠君。

  晚辈对长辈丧事的淡漠,普遍为人所不齿,甚而要受到法律惩处。《汉书·文三王传》载,开帝时梁王刘襄之妻任后平日不孝,在其夫祖母李太后死后“又不侍丧”,朝廷“枭任后首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官吏也要告假办理丧事,称“宁归”。有的人甚至还要辞官,以期有充裕时间恪尽孝道。蔑视这个习俗的代价是严厉的惩处。西汉哀帝时,陈汉哀帝时,陈汤本已举为茂材,等待长官,因他“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以下狱论处,而举荐人富平侯张勃则被处以削二百户的惩罚。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