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再看草原——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列谈 > 系列在线 >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在线精华 > 正文

  

传统游牧技术的传承与利用

  【秀世花火】据说有经验的老牧人夜晚经过一片草地,嗅到草香就能知道这里长的是哪种草,而如今游牧的牧民好多都变为定居放牧了,诸如此类的游牧经验是否也就因为无用武之地而失传了呢?不知道现在草原上的牧民的游牧知识如何?如如果真的有一天政府让他们恢复游牧,他们真的能很好地恢复成为一个游牧人吗?

  【嘉宾:麻国庆】真正从事游牧的游牧人的游牧经验是不会失传的,如果您有兴趣,你只要到现代的蒙古族的游牧地区还有新疆哈萨克的游牧地带,你和当地的牧民聊聊天,喝两杯白酒,你可能就会明白他们的游牧经验就像他们喝酒那样豪放。

  【光影斑驳】在传统游牧社会,蒙古族积累了很多游牧技术,他们对于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一套合理的方式,如今这些游牧技术和利用保护草场的方式的利用情况如何?请麻教授从人类学和文化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好吗?

  【嘉宾:麻国庆】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公有地悲剧理论,它强调草原是一个公有地,每个人出于个人的私利、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利用草原,从草原中攫取资源,这种攫取的过程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但事实上如果从人类学来看,这种理论完全忽略了生于斯,死于此的当地的主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对草原的情感、认知。事实上,我们知道在蒙古文化体系里面,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民间生态保护知识。

  我在1992年一篇文章里面把它归纳为民间环境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具体的生产方式,比方说他们的游牧、轮牧、转场等方式,有其非常科学的内涵;其二,从居住方式和水源的关系,他们也会保持非常有效的生态距离,比如说每一个居住点,只有几个蒙古包,居住点和居住点之间相隔有几十里甚至几十公里,这种隔间本身实际上是出于对草原的保护;第三,从具体的生态知识,也可能作为我们汉族人,农耕社会的民族来说,对当地草场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对于经验丰富的牧人来说,他可能能识别出这里面上百种的草场类型;第四,传统蒙古族的喇嘛教传统使他们树立了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等等之间非常和谐的关系,特别是树立了一种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的一种生态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成为他们在和草原发生关系时一种非常有效的和谐逻辑,也支撑着他们的生活实践。上述这些游牧技术传统事实上在今天纯粹游牧的蒙古族地区也在延续着这一传统。

<<上一页下一页>>
第3页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