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走进西藏 > 嘉宾文萃 > 正文

“净土”守望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30日 13:48

  

马 丽 华

  去年春天某晚,偶尔打开电视,只见云南卫视正在播放有关“香格里拉”的现场讨论。“香格里拉”作为老外们的“世外桃源”,随着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三十年代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畅销不胫而走,“香格里拉”一词就此参与了生活,从精神向往的乌托邦伊甸园,到物质存在的香格里拉大饭店,虚构之物变而为现实;半个世纪后不胫而走的香格里拉到达中国,不仅以此命名的酒店矗立在许多都市,而且热心人还煞有介事地考证起何处为香格里拉。这可以被理解为美好愿望+功利目的,即通常所说的广告效应,倒也无可厚非。令我感兴趣的是相关讨论内容。

  节目正好过半,热心的云南人看来已达成共识:香格里拉就位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发利用了。演播室里充满了热烈喜庆的气氛,那情形就像是忽然发现了一颗大钻石,宝贝的拥有者们正在兴高采烈地研究将之切割成或加工成什么模样,镶嵌在什么地方那样。

  现场嘉宾大多为青年男女,其中几位看来是专程从家乡赶来发言的穿藏装的年轻人。当女主持人提示过讨论议题后,一位城市人率先发言,他建议越是新近发现的美丽神奇自然,越是不应当开发,人群一旦蜂拥而至,那地方的生态就将遭致灾难性破坏,这方面的教训既多又深刻。

  简言之,为了爱惜,就得“封锁”,这显然不符合议题主旨。于是漂亮的女主持人再作一次引导,请大家就“香格里拉”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具体到是否要建五星级宾馆、是否要建国际级大型游乐场等等,提出建议和设想。

  往下就开始了众说纷纭。来自城市人一派的主导性意见为:不宜建造豪华型旅游设施,一应新的建筑应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协调。中外游客就为原始的自然和人文风景而来,而且过高的费用也为大多国内游客所承受不起。一位城市姑娘还诗意地说,她更愿意在本色的雪山、森林、山寨中徒步旅行,吃住在当地藏人家中,欣赏当地人的自然生活,领略古朴民风。另有嘉宾认为这意见极端了些,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旅游设施还是要搞的,但不妨把外观搞成当地传统民居式样,内部设施讲究一些,例如要有上下水和卫生间等。

  来自雪山深处的山里人不同意。戴礼帽的藏族小伙子发言了,他认为还是要向高档和豪华型发展,一切都应当是第一流的,那才更具吸引力。另一戴狐皮帽的小伙子支持同伴的说法,显然他俩代表了家乡人的意见:旅游资源是我们的,我们要用它赚取更多的钱来建设家乡;投资高收益才大,住一晚花上8元钱和花上800元钱,当地的受益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位自称去过滇西北的嘉宾年龄略大些,显得老成些,他说,迪庆州地方大得很,旅游设施建设不是非此即彼,高级的、中档的、本色的,尽可以百花齐放,以满足各方游客的不同需求。

  作为特邀嘉宾的迪庆州领导、一位中年的藏族汉子最后发言,对于本州发展战略他谈了三项举措:其一是确立了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二是发展小水电,以改善旅游环境和人民生活;其三是大兴经济作物,主要是郁金香为主的花卉种植。……

  这一现场讨论会之所以有趣,就因为所讨论问题在藏族地区具有代表性。要是就西藏发展问题召开一个类似的国际讨论会,将会更热烈,意见更多元,也更极端。如果排除复杂的政治动机,例如“藏独”之类,正常的极端意见可简单归纳为:当地藏族人说,我们要快快发展,快快发达;外来人尤其是西方人说:我们就是欣赏你们的原生态,自然的和人文的。多元意见则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发展方面。

  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谈论西藏,去西藏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确,西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片净土,一片几乎未经现代工业染指过的自然环境意义上的净土。长久的政教合一制度所造成的封闭和神秘,近几十年间试图发展但受制于各种条件而导致的落后,本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期然却被当代人发现了另一面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低程度开发地区正因为未经历工业化时代,较少人类行为干扰,方才避免了如发达地区那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付出。作为我国最不发达省区,前几年的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全区的工业企业仅有2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仅1亿多元人民币。所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两千多万吨;污染物中仅有少量汞、砷和硫化物外,其它如镉、挥发酚、氰化物和石油类均为零或几近于零。全西藏江河湖泊几乎均为清洁的一级水体,水生生态保持着自然本底状态;废气排放量也为我国各省区最低者,空气污染可以忽略不计,是我国乃至世界空气最清新的陆地之一,雪山、河谷、草原之上,是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自然的天穹和最自然的星空,天蓝云白,阳光灿烂。所以才被人称作“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在世界旅游产业一一越过汽车、石油等世界诸大产业跃升为第一大产业、在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的当下,这一片美丽然而并不富裕的净土不期然间成为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更何况这一资源中包括了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和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类极品之冠;自然风光之外,还拥有着地球第三极和在人类极限生存环境下的高原文化。

  现在轮到西藏人面对这一颗钻石在研究将它加工制作成什么模样了。当地人和外来人的心情不一样,所以意见总是相左。一位有名气的藏族画家出国办画展,他的画中有一些是体现了文化变迁内容的,有位西方记者认为那不好,认为最地道纯粹的牧民生活情景才好看,他希望保持原始生态,而且最好是神王统治下的佛教圣地形象。藏族画家回答说,那不是藏族人民的愿望;藏族人民的愿望是富裕文明,是发展进步;你的提议是不人道的,是不讲人权的。为什么非要让我们保持缺乏尊严的贫困生活,作为“活化石”供你们欣赏呢?

  记得一位西方人类学家曾经说过,某种原始文化得以保存下来,对于人类文化而言是幸事一桩,但对于该文化的拥有者来说则是大不幸。传统社会的保存也大抵如此。那位西方记者的建议是不足取的,文明国家的宪法不约而同地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正是基于为时千年之久的教会统治的惨痛经历,假如让我们建议西欧某国恢复神权统治和中世纪生活,以供全世界参观,可不可以呢?

  一位国内的艺术家去藏北高原采风。此行令他十分震撼:他激赏那片高地虽荒凉但壮阔的自然风光,他赞美生存其上的牧人们的格外顽强和淳朴。当他发动汽车准备离开时,他看到围拢的一群牧童投来的殷切的目光,他从那目光中读出了这样的内容:尽管你们拥有着外部世界的优越,但我们仍然坚守在我们的草原。

  这与我的看法大相径庭,我认为那目光是在说:只要有可能,我也要走出这片草原,走向文明。我有些武断地向外来人说:你们所欣赏的,正是我们所要改变的――我们,是指当地藏族人和长期生活在此的汉族人和其他人。

  此话极而言之,自然经不起推敲,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的。西藏可以欣赏的很多,我们无意改变的也很多,例如纯粹大自然、生态环境原风景,例如人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外貌的特别风格,例如内在的美好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是不如人意的那种生存状态,例如贫穷和愚昧。事实上西藏的农牧民也正在为摆脱贫穷愚昧,为走向富裕文明而努力着。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好的,在这一类问题的看法上,藏族人和其它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人类发展至今的文明成果是共享的,藏族人同样有权利。如果人们常说的“净土”那一称谓,是与原始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同义的话,是以贫穷和愚昧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样的净土不守也罢。

  所以发展是必然趋势,西部大开发大有作为。问题在于追求怎样的发展和进步。发达地区所走过的道路显然难资凭借,也不适用;低程度开发地区就好比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于是人们将更多的热情投放于“怎样的发展”上来。类似云南卫视所组织的有关开发“香格里拉”的探讨,在西藏发展问题上也在决策层、学术界、甚至在民间,更多地被关注着和讨论着,其中许多设想已被付诸实践。我认为理想的净土形象,应当是自然环境神奇,人民生活美好,自然与人群互为装饰,才能让欣赏它的眼睛充满惊喜,由此欣赏者才能够心安理得。

  2000年3月30日于拉萨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