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守望民间 > 正文

抢救我们的民间文化:张恒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上)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8日 09:50)

  

[东方之子]稿

  一份提案,一个工程,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

  全国政协常委

  当代作家和画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02年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常委、作家冯骥才再次呼吁抢救我们的民间文化。其实早在去年的政协会议上,冯骥才提交的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就引起各方的关注。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两会前夕,冯骥才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正式启动。

  张恒:刚刚启动不久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这个工程有一个词非常引人注意,这就是抢救,通常一般是人要是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才需要抢救,那么我们的这种民间文化也到了这种地步吗?

  冯骥才:我觉得我们民间文化是非常岌岌可危的,我们的文化每一分钟都有一批在灭绝,尤其在农村城市化,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各个地域的村落,古村落,历史街区,也在大量地消失着。你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最近我们中国的民间剪纸在世界是非常著名的,我们现在中国的十几个民间剪纸大师最近刚刚又死去了三个。

  张恒:还剩下几个?

  冯骥才:还剩有七八个吧,你比如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我前些日子做杨柳青年画的抢救。杨柳青年画在杨柳青镇南边有一个南乡,它有36个村庄,什么古佛寺、曹米店、张家窝,它有一些很有名的村庄。这36个村庄在清代的时候它基本上都是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一个村庄而且基本上所有村庄的男女老少全会画画,而且画得精美无比。

  张恒:现在怎么样?

  冯骥才: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做了一次拉网式的调查,我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这个画乡现在还有4个年画艺人,但是实际制作的还有一个68岁,那3个人都已到80岁了,几乎濒临灭绝了,基本都到了一个死亡线上了。如果我们不去抢救,不去全力地把它记录下来,把它整理好,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后代这笔财富基本上不会再见到了。

  张恒:那么这个工程乐观地估计一下需要多长时间?

  冯骥才:我们计划是10年,从现在开始我要逼着我们自己10年应该把它基本弄清楚了,我们不能给后人留下尾巴。我们准备对我们国家的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做一次地毯式的考察,这个考察我们想做一系列的工作,最终我们是要把我们的民间文化全部整理有序。就像我们过去整理《四库全书》一样,我们做一个民间的《四库全书》,全部整理好,一项一项的文字的、图片的、录像的、文化档案、信息库、数据库全部把它搞起来。

  这里是山西榆次后沟村,晋中民俗文化的一个代表村落。2002年秋天,冯骥才和一批热心抢救民间文化的专家,在这里进行了抢救性采样调查,事后形成了文字、摄影、摄像三个调查范本,冯骥才以这三个范本为个案,邀请各方面专家花了三个月时间编写出了一个科学、详尽的抢救普查手册,指导抢救工程开展。同时书中还附有统一调查表格,方便文化志愿者调查时使用。他希望年轻人的外出背包里能带着这本手册。

  冯骥才:目的就是让更多地人参与进来参与这个行动,因为这行动的本身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关爱。我觉得只有我们整个的民族都关爱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文化才有希望。

  张恒:这件事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每当想到具体做的时候它有很多很多的难处960万平方公里,2000多个县,56个民族,要把它全部地过一遍筛子,靠谁呢?

  冯骥才:首先我觉得是我们的党和政府的部门就是非常认可这件事情,而且支持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各个省也会支持,现在我们已经接到了十几个省的文件,就是省里面支持这件事。

  张恒:那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

  冯骥才:对,另外一个我们有几万人的队伍,就是民间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这个队伍,他们有极大的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我觉得他们跟我一样,不太在乎个人的收入啊,我觉得这些学者非常可贵,经过他们眼睛里看和认定的东西,甄别的东西它学术质量高,另外可信。

  张恒:看到这么多人有反映,这么多无论是政府也好,个人也好,都能够有回应,作为你来讲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欣慰?

  冯骥才:我觉得特别欣慰的一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的中国民间文化可以讲是世界上,任何民间文化无法跟我们比的。就我们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实在是太迷人了,非常地灿烂。可是我们对这个东西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所以我这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就像一个大的贵族的一个大的家族的后代,不知道到底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所以我们首先一个事就是清理家底。

  冯骥才认为搞清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保护,这次政协会上,他还提出设立《民间文化保护法》,希望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文化,他认为正在走向消亡的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一样,是构成我们整个文化传统的一半,如果失去这一半,弘扬民族文化将成为一句空话。

  张恒:但是也有人有这样的担心,我们抢救了这些民间文化,那么很重要的是为了弘扬,而现在面对这样的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全球化这样的时代浪潮,西方的很多文化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那么你认为这些文化抢救下来以后会在年轻人身上得到传扬吗?

  冯骥才:我坚信不移。

  张恒:为什么?

  冯骥才:我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国家融入世界的速度很快,当时我们进入了WTO,当时我们申办奥运成功,当时我们还办了APEC会,我们当时不管足球怎么样,我们也是踢进了世界杯,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就像一个车子突然加快了。我们那个时候人就是抓住自己的重心,可是那时候我们无形中发现有两个东西突然在生活就出现了。

  张恒:哪两个东西?

  冯骥才:一个是唐装,一个是中国结。这唐装和中国结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符号,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就说明我们国家富裕起来的时候,越是在那个时代人民越反过身来要在文化上找到我们的认同,找到我们骄傲的根源,也找到归宿,所以我对这个充满了信心的。

  (2003年03月17日)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