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听 才会生动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其实是从根本上表述了人类与生俱来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本能。音乐以其感性的特质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满足这种本能要求的可能。而音乐最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听”,这样的描述虽然很不专业但却足够生动。

  因为好听,人们就会追寻。十年前,在京城一家熟悉的唱片店,笔者遇到一对陌生的中年夫妇,正找寻一张唱片,但他们说不出曲目的名称。交谈之中,那位女士不加思索地脱口哼出一段轻快的旋律。啊,太熟悉了!这不就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回旋曲》开始的那几个小节吗?那对夫妇几乎是同声赞美那段旋律,没有用音乐家的语言,只是连说“好听”。因为这的确是一段令所有人听过都会记住的“好听”的旋律!于是找到这张唱片就不难了,这对夫妇当然是带着他们的满足离去。也许,类似的情景你我都曾经历过;也许正是因为“好听”,音乐才使我们聚到了一起。“好听”给了我们最初的美感,让我们开始对这首或那首乐曲着迷。

  人们对一首流行乐曲(歌曲)是否喜欢几乎也是由是否“好听”来决定的。当人们尝试着开始听一些古典交响音乐时,好不好听常常决定他们是否继续听下去。这决不是人们的浅薄。谁不想听好听的!因此,在古典交响音乐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照顾到大众普遍的审美情趣,满足他们对于“好听”的心理需求,让好听的交响音乐来激起他们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何愁他不跟着交响音乐走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出大众对交响音乐的感情而决不会伤交响音乐之大“雅”。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乐意和自己觉得“好听”的音乐作伴而无意中却冷落那些“不太好听”的音乐,我们的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此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因为着急是没有用的。想一想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音乐!音乐之外的所有不同形式的著述和讲解(当然包括电视节目)都应服务于这一目的。

  手头有一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西方音乐欣赏》,作者是美国人约瑟夫?马克利斯。在这本书的第四版《序》中,作者开宗名义地道出了他的写作思想:“在准备《音乐欣赏》(原书名)新版本的过程中,我仍坚持原先版本中的宗旨。我深信,教一个学生如何欣赏一门艺术与教这门艺术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在我早期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放弃了按照年代顺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一种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用学生所熟悉或易于接受的作品开始,我们便能逐步建立起他们对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的信心,这样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从最浅显的程度不断向较为高深的水平发展,我们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他们成长起来。”从这位美国学者充满自信的表述中,我们大家不论是作为专家学者还是作为受众,都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西方人在西方给西方人(学生)讲述西方音乐尚不墨守陈规,在我们这样东方的文化环境里讲述和学习西方音乐就更应该放弃刻板的教条而采取更加开放的形式与切合实际的方法。

  从“好听”入手,是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比较自然、有效的一种方法,听着听着,慢慢地你就会拥有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交响音乐曲目。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