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 环球
《千年沧桑----十八世纪》
  1736年,法国科学院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实验。

   皮埃尔?莫佩尔蒂率领一支考察队到北极圈的拉普兰地区探测地球的形状,解决关于地球形状这个问题的争论。

   莫佩尔蒂和他的队员们相信科学的力量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他们相信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成为世界的主人。而勘测地球则是为了主宰地球。

   莫佩尔蒂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表面相邻两纬度线之间的距离应当都是相同的。如果地球的两极是扁平的,那么靠近北极地区的相邻两纬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比其他地方的大。但是如果地球的形状像一个柠檬的话,在两极地区相邻两纬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比其他地方要小。

   莫佩尔蒂的考察队来到了北极圈边缘的托尔尼奥河流域。

   他们需要借助天上的星星计算出流域两端的纬度。

   确定了两点的纬度后,他们必须测量这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为此,他们在流域最高点建立了12个测量塔。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队员们测量了所有测量塔之间的准确角度。

   这一切都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次测量。

   他们必须测出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才能算出所需要的其他距离。

   莫佩尔蒂的考察队最终发现,靠近北极的地区两点之间的距离要比他们所设想的长。

   另一支去赤道地区探测的队伍发现那里的纬度比预想的要短。观察和实验证实了真理。

   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所有相邻纬度线之间的距离都应该是一样的。但莫佩尔蒂他们发现,在两极地区,纬线之间的距离比赤道地区的要长。地球的两极是扁平的,就像一个桔子。

   18世纪的探险家们经过英勇而艰辛的努力证实,在科学面前,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1755年11月1日,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人们在准备庆祝万圣节。

   上午9点04分,世界突然变成了地狱。到处火光冲天,里斯本大地震爆发了。

   这场大地震造成了一万多人死亡。余波殃及整个欧洲。

   宿命论者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然而,这却是一个在理性的基础上建造新社会的良机。

   当时的葡萄牙首相蓬巴尔侯爵负责里斯本的重建工作。按他的设计,整齐的房屋和广场按照几何图案布局,取代了中世纪城市布局的风格。

   蓬巴尔设计的里斯本成为启蒙运动的一个象征。

   启蒙运动将阳光带入了黑暗的角落,它向上帝和国王的权威提出了质疑。

   里斯本是一个贸易城市。蓬巴尔最具代表性的重建工程是俯瞰河流和港口的商业广场。

   当人们认为里斯本的毁灭是神的旨意,是作为给世人的警告时,蓬巴尔竟敢违背天意,大力进行城市建设,这实在令人惊讶。

   耶稣会会士离开了里斯本城外的马夫拉修道院。这里成为了一座藏书三万余册的图书馆。藏书中包括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宣称:“敢于发现”。这成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和座右铭。

   十八世纪,在北美,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杰出的思想家杰弗逊想象着一个从旧世界脱离出去的新世界。

   杰弗逊吸取了英国激进主义、民众智慧和古代共和国的理想,并把它们加以综合,写出了《独立宣言》。

   但是仅仅靠语言并不能保证自由。

   1781年,在约克敦包围战中美国军队击败了英国军队,英军被迫投降。1783年9月3日,双方签署了和约。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宣布:大英帝国承认美国是一个自由,主权,独立的国家。

   西方屈服于美国。

   当美国人发现了一个新伊甸园的时候,法国人正在耗尽国力纵情声色之乐。

   皇家正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穷奢极欲。而这座宫殿却是利用本以空虚的国库里极其有限的资金建造的。路易十五早已预见了将会出现的问题。

   他的儿子路易十六被启蒙思想吸引。他并未意识到这种思想实际上正在威胁着他。

   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历史上最奢侈的人物之一。她崇尚大自然的美,却不知道启蒙理论所宣扬的“坚持理性,反对特权”。

   封建专制统治使一场全面的革命一触即发。

   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揭开了现代历史的序幕。

   十八世纪,当西方沉浸于新的政治思潮之中时,世界东方的国家正在兴旺发达。

   印度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纺织作物,诸如棉花、丝绸和黄麻是印度的主要产品。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工业巨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品出口国。

   印度的贸易制度令全世界垂涎。

   英国首当其冲地发起了印度之征。印度的政局动荡使他们利用贸易立足点撅取政权。在控制了东北部的孟加拉邦之后,英军与对印度政府心怀不满的王公贵族结成同盟,向东部海岸扩展。但在南方,他们遭到迈索尔邦的顽强抵抗。

   迈索尔有一位英勇能干的领袖,提普?苏丹,面对英军的进攻,提普的军队英勇地进行还击。

   1799年的夏天,两路英国军队围攻提普都城塞林伽巴丹的军事要塞。经过两星期的炮轰之后,城内弹尽粮绝,英军占领了都城。提普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18世纪末,提普?苏丹的死亡标志着英国直接介入印度事务的开始。

   此后50年里,英国在印度建立了殖民统治,伊斯兰文明的支柱之一,莫卧儿帝国,从此崩溃了。印度国力日渐虚弱。她的巨大财富流入西方国家。

   18世纪的中国在一个富有活力的王朝统治下繁荣昌盛。当时的中国注重发展农业,人口也增加到了3亿。中国的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皇帝康熙需要重新开发荒废的农田。

   康熙从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调100多万人迁入地广人稀的四川省居住。

   他和他的继承者希望向被征服的臣民们证明他们的统治能力。

   当时的清朝政府鼓励农民种植从外界引进的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土豆和红薯。

   生长力强的新作物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皇帝颁布的减免赋税的法令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增长。

   家庭手工业在全国蓬勃发展,从事这种手工业的人富裕起来。

   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和闲暇时光,茶楼往往是一个城镇里最具规模的建筑。

   茶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

   更多的茶叶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茶杯和茶壶。在当时几乎是一年到头都在不停地生产茶具。

   这里不需要新能源,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

   中国生产的瓷器在海外的需求量极大,出口由国家严格控制,因而走私猖獗起来。

   打捞出的这艘沉船可以说明走私的规模有多大。这艘开往荷兰的船在1752年沉于中国南海。单是船上的瓷器就已是价值连城,但它们只是作为压舱物品,以保证更昂贵的货物---茶叶的安全。

   中国的贸易完全是单向的,它使欧洲人钱柜里的钱都流入中国人的口袋。

   英国人打算与中国以物易物。他们派了一位使臣来到中国,向皇帝展示英国人的产品。

   乾隆皇帝对英国可提供的东西表示怀疑。

   中国并未意识到将要遇到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在下个世纪使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