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孔子



  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思想史上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一个是在春秋战国时候,另一个则在“五四”前后。前者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封建时代,后者则步履蹒跚地挣脱了封建枷锁,但这两个时期都各自造就了一位文化意义上的智者:孔子和鲁迅。我想把他们并列在一起似乎不为过,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鲁迅,当之无愧的是20世纪中国文坛巨人,中国文化的不朽丰碑。这两人,相隔2000多年的时光,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为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或相似点,而某些问题上又“势不两立”。

  先撇开其他不说,鲁迅的人生境遇就与孔子颇有几分相似。两人都是生活在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在春秋末年,诸侯争雄;一个则在20世纪初叶,内忧外患。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而不得志,被人戏称为“累累如丧家之犬”;至于鲁迅,至死还被反动力量围攻,连他自己也叹息道:“六路碰壁,外加钉子,呜呼哀哉。”孔子生前他的学说处处受排挤、打击,而鲁迅死后也有人穷追不舍,君不见王朔“看”鲁迅一眼就一呼百应么?这里暂不分析这些人的企图,不过有句话可能说明点问题:“这年头当个思想家什么的很有些难度,因为这道上站着一位叫鲁迅的冷面杀手。”这话冷且硬,不知是谁说的,倒也一针见血。

  孔子一手开创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现在还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尽管鲁迅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旗手,但儒家思想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从他深厚的旧学功底可以看出来。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可得知他早年是深受儒学熏导的,而他的创作中,无论是对儒家经典的引用还是对国粹的批判都表明他对儒学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诚如瞿秋白所言:鲁迅的思想浸淫在其中,窥见其弊端,方能“倒戈一击”,成为封建时代的“叛臣贰子”。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儒家就没有鲁迅。受此影响,鲁迅在为人处世中也或多或少表现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他的不幸的婚姻是听从于母亲的话,如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如他克己利人的一贯作风。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一种民族忧患意识,千百年来,在一个没有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度,它就是那种维系国家民族与个人的文化意识,这也可以说是由孔子衍生出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对这点,鲁迅一脉相承,他对社会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的原动力其实正是来源于那种忧患意识。不妨这样说:鲁迅“拿来”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和发扬,从而不仅跳出了旧文化的桎梏,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并且领导了时代的前进。”(郭沫若语)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笔锋直指“孔家店”,无论是《狂人日记》还是《孔乙己》,都锋芒毕露。但这并不表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的思想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孔子儒家的“三从四德”等方面是鲁迅反封建的主要斗争指向。孔子的理论是封建统治的基石,而鲁迅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通过冷静客观的思考之后,理性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和压迫,他的内容主旨始终萦绕在暴露旧社会最残酷、最丑恶的一面。在政治理想方面,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主张爱惜民力,但归根到底是“君”本位的“治民”思想,而鲁迅无论对旧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则都是从民为本的“启民”思想,这种启蒙主义的思想使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

  孔子和鲁迅都是我国伟大的精神资源。从文化内涵上讲,鲁迅之于儒学,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反省和批判。鲁迅的伟大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更体现在他的社会观、历史观中。因此,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来解读鲁迅,才会真正理解“民族魂”的含义。(郭挺)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