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 > 正文

“玩”中长见识(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中国科技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2日 14:22)

  

  一个小学生在中国科技馆“脑科学转桶”模拟器里为爸爸、妈妈讲科学用脑新方法。
  新华社发

       本报北京3月6日讯 记者廖文根日前从中国科技馆得到一组数据:2004年,该馆馆内接待观众历史性地突破200万大关,达到209万人次。加上在国内外举办的短期展览,馆内外全年接待观众达251万余人次,即平均每天有六七千人次涌入科技馆。最高峰的一天曾接待观众高达3.5万人次。
    “科学殿堂”是许多人对中国科技馆的印象,但在馆内工作人员心中,这里不仅是“科学殿堂”,同时也是全国亿万少年儿童接受精神文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
    馆长王渝生说:“科技馆是博物馆,但跟一般博物馆不一样。科技馆的展品不能用玻璃罩罩起来,展品要能‘动’起来;而且还要让人能去操作,展品和观众之间要形成互动,让孩子们接受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
    王渝生说:“只有让科技馆‘好玩’,才能够寓教于乐。”他说,对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孩子,过多地灌输大道理,有时候往往事倍功半。如果能从兴趣、爱好,从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入手,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科技馆的各个展品,设计人员努力保持“童心未泯”的心态,在设计展品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力求使他们看后眼睛发亮、手发痒,禁不住要摸一摸、动一动,在整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
    2001年,王渝生发现,科技馆的展品没有年龄的划分,对一些高深的科技展品,因为看不懂,许多青少年不感兴趣。就在这一年,科技馆专门为3—12岁的少年儿童量身定做了一个科技分馆———儿童科学乐园。科技馆经常强调“三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但在造儿童科学乐园时,王渝生提出,要把“三性”颠倒过来,首先考虑趣味性,接着考虑知识性,最后考虑科学性。在这里,孩子们不是简单地参观,而是要亲身参与,通过参与获得体验,在每一个展品,每一个地方孩子们都可以尽情地玩耍,充分地动手。
    中国科技馆在逐渐实践着自己的理念:它不仅是科教场所,还是休闲娱乐场所、旅游场所,引导人们在娱乐中体会科技的魅力,接受多种教育。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07日 第九版)

责编:英子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