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 正文

[媒体广场]聚焦:青少年与网络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2日 20:31)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前段时间,我们曾在节目里说过沉迷网络危害青少年的话题,这段时间以来,从全民动员打击网络色情到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等等问题,全社会都开始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今天的媒体聚焦就让我们继续关注“青少年与网络”。

  人民日报——让网上有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江西财经大学的“网络面对面”开通一年来,经常吸引三四百名师生同时在线。上网解决思想问题已经成为江西财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报纸对此评论说,网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也可以即问即答,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过去老师和家长一提到上网聊天就如临大敌,网络的确有很多内容不够健康,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国8700万网民,其中70%是青少年,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最重要的“公共空间”。面对这种情势,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参与,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国青年报——让“网瘾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出来

  网络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真正的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去对待它。中国青年报在分析青少年为何容易上网成瘾时,引用了一个“网瘾孩子”的回答,她说:“我始终认为沉迷网络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心灵的隔阂!”(而调查发现,上网成瘾的学生绝大多数存在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特征,而这类学生也几乎都有被人看不起、缺乏帮助等经历。)这类共性问题说明,青少年迷恋网络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却是教育引导上的失败。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好奇心、探索欲增强,渴望与人交流,得到认同。如果这些成长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正常满足,他们必然会采取其它的方式来满足。

  解放日报——钢铁是“恨”出来的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为什么“恨铁不成钢”的结果却是越恨越伤心呢?解放日报分析说,问题在于“炼钢”的“底气”不足:(一是自身的素质,二是由这个素质派生出来的教育方法。网络是什么?网上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做老师和做家长的究竟懂得多少?)只恨孩子染上网瘾,而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对待。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都很注重内心的感受。已经不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了,如果放不下长辈的架子,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又怎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钢铁是“恨”不出来的。

  解放军报——团中央等启动“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

  既然已经认识到问题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教育,采取行动也就刻不容缓。共青团中央近日就在全国启动了“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解放军报介绍,(这项行动包括了开展“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宣传巡讲,和“青少年网络文明校园行、社区行”等活动。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少年研究和心理矫正机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不道德网络聊天等突出问题,开展“一助一”志愿者矫治和青少年同伴教育。另外,还组织开展“青少年远离网瘾夏(冬)令营”,联合专业的心理矫正机构,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封闭性训练和矫治。

  人民日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

  面对因特网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与其回避不如面对。既然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那我们就好好利用这一块阵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人民日报的消息说,北京市高校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北京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教育类的专门网站,而且出现了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一批在全国高校有影响的品牌站点。)通过工作信箱、BBS等形式,及时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提供帮助,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光明日报——打赢网络教育的攻坚战

  最后我们用光明日报的文章来总结这个问题,(就是要打赢一场网络教育的攻坚战。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把网站建设好、)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营造更多的思想绿地,涵养更美的精神家园。

责编:兰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