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委员谈道德:没有廉耻,何谈道德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09:56)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五千年的道德史,然而现在人们却常常看到这样不如意的现象:儿女不赡养老人,学生不尊重老师,商人不守信用、司机肇事逃逸,作家学者抄袭剽窃,一些官员造假政绩,假货、盗版充斥、“伪书”猖獗……这些现象一语概之,是不讲道德。针对上目前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滑坡现象,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张贤亮和潘公凯。

  张贤亮:守法就是守道德

  好多人把道德的沦丧、人文精神的失落,归罪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际上,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根基,在“反右”、“大跃进”、“文革”几个时期,几乎完全被拦腰斩段了。

  看现在市场上假货泛滥、盗版充斥,其实都是“文革”文化的传承。中国最大的造假案发生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就是全民造假,而这种造假的文化对国人的影响非常深。

  不过原来是政治上造假,现在变成经济上造假。在当前的这种环境下,要想完善道德,首先要从根本上清除“文革”文化的影响,从心理上、文化上,把过去我们损坏最严重的东西,补救起来。然后还要去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道德体系。

  现在,国家和人们都已经认识到重建道德的重要性,但这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和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当然,“德制不兴,法制乃举”。道德体系不完善,可以用法律来补防。既然很难人人都讲道德,那人人都应该守法,只要人人守法,那就是守道德。

  (张贤亮,男,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公凯:没有廉耻,何谈道德

  道德最基本的支点是廉耻观念。中国古代有“礼仪廉耻”的说法,西方圣经中也有“亚当夏娃”的故事,都谈到廉耻。如果一个人不要廉耻,连脸面都不顾,那就没法和他谈道德。而这些年来,人们多热衷于追逐名利,对脸面的问题看的比较淡漠,所以难免出现各种“剽窃”、“抄袭”等不道德现象。当“脸面又不能当饭吃”这种话能在社会上流行,并为许多人接受;当以“厚黑”为“卖点”的“厚黑学”等书籍在社会上热销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道德情况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校里开设的“思想道德课”,是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还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在道德方面的正确判断能力,因为在道德方面,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学校的教育。

  道德文明的建设,急需解决。国家和社会虽然对道德建设都很重视,但到目前为止,采取的措施都还停留在一个表层上,停留在一些操作性的环节,比如说提倡“五讲四美”、“文明礼貌”、遵守“职业道德”等,零零散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体系就很丰富,很完善,比如说“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这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完全继承是不合适的。那就应该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原有的体系甚至重建一个新的体系。但当前,还没有一批人去专门梳理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构建当代的道德理论体系。这不是依靠几个见义勇为的事迹和少数榜样能达到的,需要依靠政府和国家从宏观上进行组织,调集一批专家学者,十年二十年的持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并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社会的道德滑坡问题。

  (潘公凯:男,潘天寿之子。1947年生于浙江宁海。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网记者 文松辉

责编:英子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