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315社区频道 > 315晚会 > 正文

中国3000职业打假人:倾家荡产“吃害虫”

 

CCTV.com  2008年01月22日 14:19  来源:南国早报  

打假促进法治进程

  据估计,全国职业打假人有3000多人,较知名的有四五十人。这些打假人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里,很多人不愿意声张,却在“悄悄地吃害虫”。

  职业打假人认为:一件假冒伪劣商品只要在一个城市被发现,那它就别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因为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打假会立即将相关信息挂到网上,其他人知道后相继在本地的商场、药店里购买,然后投诉、举报、诉讼,等待造假企业和售假商家的,随之而来的将是数不清的官司和赔款。假货自然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管理部门的法规更加完善。

  “从这方面来说,职业打假人对净化消费市场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客观上对法制建设起了不少的作用。”这是圈子里比较流行的说法。

  2006年6月,陈书伟花1个月时间,撰写了一本13万字的揭露通信运营商欺诈消费者的书,并在网上发表,之后被迅速传播。它非常系统分析了通信运营商存在的各种“消费陷阱”和“霸王条款”等“欺诈、违规”行为,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共鸣和强烈反响,也让通信运营商头痛不已。

  这些行动惊动了信息产业部甚至国务院,直接促使了通信运营商改正有关条款17项,专门作出了8项服务承诺,间接促使了手机“单项收费”的产生,使全国所有的手机用户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另外,陈书伟的两个行政诉讼,直接催生了深圳市和广州市两个政府规章的出台。

职业打假渐变“公益打假”

  如今的职业打假人,也在悄悄在变,从单纯为钱慢慢转向“公益”性。

  他们说:“其实社会有些不太了解我们。不可否认,前些年极少数人打假专门为了钱,使社会给这个行业戴上了有色眼镜。实际上,目前不少人打假是带有公益性的,他们在获得小利的同时,使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免除了侵害。”

  除了打假之外,职业打假人还向消费者提供一些法律咨询、商业知识、等,甚至还会自费做一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活动等。

  孙安民为了房子奔波了3年之后,开发商终于将他的房款送上门来,还主动提出赔偿几万元损失费,前提要孙安民“把这件事停下来”,3个月后再把这笔钱给他。

  孙安民说:“我感到一种被收买、被侮辱的感觉。如果我停下来,他就会去骗更多的购房者。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我当场宣布‘这钱我不要了’。”

  孙安民要帮更多的人讨回公道。他自豪地说:“2003年7月,我和其他受害者用了1个月的时间,收回房款200多万元,开发商的10多个违法项目全部被勒令停工。从2004年开始,我又帮另外40多个受害者和开发商打官司,都赢了,其中‘双倍返还’的就有9例,又拿回来200多万元。”

  “我只想帮助更多的消费者。”孙安民的行为得到了社会认可,2006年3月,中消协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把“推动中国房地产诚信建设典型人物特别奖”颁发给了他,这是国内唯一的消费者名额。

  陈书伟专打不诚信的通信运营商和不作为的行政机关,是圈内人公认的“公益打假人”。

  在广州某城区法院,陈书伟以一件消费纠纷起诉,要求通信运营商赔偿0.3元,被斥为“浪费司法资源”,主审法官也提出自己掏0.3元,劝双方和解,陈书伟拒绝了。“我不是为了0.3元,我要让通信运营商改变不合理的规定。”陈书伟始终强调诉讼的公益性。

  不可否认,个别职业打假人以打假名义进行敲诈勒索或恶意索赔,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孙安民说:“老百姓对民间打假人寄托着很高的期望,这需要打假人自律和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对那些借打假牟取不义之财的人,要进行坚决的打击,决不能让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坏了打假人的名声。”(作者:唐正芳)

责编:靳楠

3/3 < 1 2 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