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防止腐败成为社会“资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2日 10:55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一个名叫吉娜的无业海归女,凭借漂亮的外表,到处吹嘘自己的前夫是国务院总理身边的人,还是国家领导人某曾某的弟弟;同时吹嘘自己是某部部长的情妇。以此四处骗有“需要”的人。终因骗得太多被人报警揭发。近日,这位“部长情妇”被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批捕。

    骗子的可恶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不想就此费话。想探讨的是,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说明了什么问题?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考核”一下这位“部长情妇”的骗术水准。路边卖茶干的妇女英子想托吉娜求其情夫替儿媳安排工作。吉娜便先后几次从英子手中拿到7.5万元。药店职工晓芬想请吉娜帮忙给儿子找个工作,吉娜便分两次从晓芬手中拿到4万元……

    这些人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把钱送到骗子手上,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她的谎言——“部长情妇”。那么,是不是她的谎言编造得天衣无缝、不容置疑呢?当然不是。只要稍动脑筋就可看出破绽。如果她真是部长的情妇,掩盖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到处散布呢?再说,养情妇的官员必是贪官,背靠贪官,还用得着为人办事收点好处费吗?那么,如此明显的漏洞,被骗者为什么看不出来?笔者思之,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在一些地方,腐败已经由官场渗透到民间。一些平头百姓也想借助腐败实现自己的某种诉求。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造成欲望熏心,于是头昏眼花。平头百姓想借助官场腐败实现自己的某种诉求,有些肯定是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诉求。从这个意义来说,时下部分平民也已参与到腐败中来。

    其二,百姓遇到事情,宁可增加办事成本 “走后门”,也不去走“公事公办”的“前门”,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缺乏公信力。平头百姓想借助官场腐败实现自己的某种诉求,不都是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诉求,肯定也有一些符合政策、法规的诉求,按说完全可以通过“走前门”实现自己的诉求,但是,他们没有走通,于是,对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冒充官员亲属、情人等身份行骗轻易就能得逞,表明腐败问题正在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有人在“开发”这一“资源”,也有人在“利用”这一“资源”。这是腐败问题的新动向。反腐败必须注意这个新动向,防止腐败成为社会“资源”。而腐败成为社会“资源”的实质,就是腐败的“病毒”扩散到全社会。(作者:罗天柱)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柳博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多哈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