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在募捐箱前他们同样值得敬重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5日 12:48 来源:CCTV.com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重庆市今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灾,截至8月23日,该市40个区县受灾土地达到了1962万亩,重旱989万亩,干枯487万亩。天灾无情人有情,爱向灾区人民走来。8月23日下午6点起,市政府倡导、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自强不息,人人重庆”大型赈灾义演拉开帷幕,设在解放碑、沙坪坝、杨家坪、南坪、万州、永川等地的8个义演会场在短短5个小时中,募得爱心捐款1.2亿。(见8月24日《重庆商报》)

  踊跃前来捐款的,有70高龄的老人,也有稚气未消的孩童,有过路的市民,有身扛扁担的“棒棒”,有老板,有“丘二”(重庆方言,丘二即帮工),有白领,有明星,也有下岗工人,家庭妇女,享受低保人员。他们的捐款有多有少,全都表达了一颗赤诚的心。

  捐款金额不管多少都是民众的一番心意。金钱有价,情义无价。钱多可以多办事,从客观效果上讲,当然是多多益善,但从情义两字讲,捐款不论多少,同样珍贵,同样温暖人心。按重庆当棒棒的“行情”,干一天的收入基本上在15元至20元之间,这些被称为“棒棒”的人,平时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喝,却一下子捐出20元,等于是当天的全部收入,然而他们义无反顾。那位66岁的陶代发,全家人每个月的生活费才400元,却一下子捐出了188元,等于是把全家人半个月的生活费捐出来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中有一个小插曲。有位捐款人边走边对同路人说:我虽然捐得不多,但也想得到一张捐款凭证,不为别的,只是想留着做个纪念。我想,这位先生大概还有不好明说的意思,应该是对捐款的使用,也想有个知情权和监督权吧?这个小插曲只是一幌而过。所有热心的捐款人,基本上都没有提出、甚至也没有想过这种问题。我觉得这多少算是一种缺憾。

  据了解,捐款的“大户”主要来自一些企业、知名的公司,但更多的捐赠者是一些普通的市民。从数量上说,小数额的个人捐赠者在赈灾募集活动中占绝对的优势。但在捐赠现场里那些“大户”们显得很风光,他们打出的“×××公司捐赠人民币××××××元”的招贴牌子很抢眼,有记者给他们拍照、摄影。想必,这类比较大宗的捐款,应该给个捐赠凭据吧?还有,捐赠100万的那位先生,也应该得到一张凭据吧?媒体报道中没有提到这些,我们不得而知。

  我就想,如果只是给捐赠“大户”开据捐赠凭证,给那些只捐几十元、甚至只捐几元的“零星”捐赠者不给凭证,这未免不够合理,也不够有人情味。前面已经说过,金钱有价,情义无价,面对捐款箱,这些捐赠者的爱心都是一样的感人,他们的行为全都值得人们敬重。他们不应该因捐赠数额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为灾区人民募捐,本不应如此“势利眼”的。可是,如果对所有捐赠者全都不开据凭证,这里的环节就太不严密了,有些,则可能形成“流失”的暗道。在捐款人诚挚的爱心面前,这样的漏洞是不应该存在的。否则,实在有些对不起民众那颗滚烫的心。在捐赠活动中这种不太谐调的现象也应该受到关注才对。

  做好事不留名,捐款不留名,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我也认为是美德。但有些人特别喜欢提倡这种美德,最好大家捐了钱都不留名也不索要凭证,后面的事就有很大“操作空间”了。话说到这算是点到为止,该脸红自然有人会脸红的。就此打住。

  借此机会,向所有献爱心的同胞们表示敬意。不管他们是一掷百万的老板,还是只捐20元的打工者,他们的形象在民众心中同样高尚而值得尊重。(作者:华莹山农夫)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春天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