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考试回归理性需政府积极作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31日 14:43 来源:CCTV.com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考试,虽不是选拔人才的惟一办法,但在目前情况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考试经济成为一块诱人大蛋糕的背景下,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层出不穷,甚至某些主办单位也从中获取到巨大的部门利益。专家认为,对考试市场加以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2006年07月31日新华每日讯)

  中国虽然发展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中国人对市场经济有其特殊的悟性,比如,中国人喜欢开会,于是某些地方借气候条件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大发会议之财,形成了会议经济;黄金周炒得差不多了,又在引导休闲经济;美女抢眼球能促销,于是就出现了美女经济;从高考中受到启发,又兴起了考试经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经济,哪一个也不是政府号召的,却能够悄然地兴起,并很有生命力,不能不服中国人的智慧和韬略。

  考试,本来是检验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活动,其本身不具有经济属性,与经济不沾边,但由于人们对考试非理性的理解,考试便成为有关方面热衷推行的风气,于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的“考试热”便逐渐流行开来,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也因为“考试热”,催生了畸形的考试产业和考试经济,并由此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鱼龙混杂乱办班,围绕各类考试出版的各种书籍资料,专门为考试抄袭设计制造的作弊工具,还有久经沙场专营替考的“枪手”,等等,合副武装的“考试”着实让国人既害怕,又不敢不迎合,因为说不准哪个考试就真有用处。

  其实,社会悄然兴起的考试产业、考试经济,并非偶然,从总体上说,是社会各种不正之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究其根源,与公共权力的滥用有很大关系。而公共权力的滥用与有关部门受利益驱动有直接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寻租。考试主管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牟取利润,由此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有人曾做过估算,每年的职称外语考试,包括报名考试费、参考图书费、培训费在内,每人为考试的支出一般不低于200元,而每年上百万人报考,参与者支付总额可能高达数亿元之多。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坐支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前几天媒体爆出的2006年公务员招聘每个职位的平均成本是2.6万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花到了考试相关环节上,公务员付出的费用便成为有关部门的经济收入。

  在我看来,考试产业、考试经济也应两分法,两点论,客观上说,因为考试能带来商机,所以社会上出现各种商业行为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政府部门导演并参与进去的商业行为,不仅不能理解,还必须严格监管严加整治,否则,政府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因而,解决考试中的不正之风首先必须从政府部门抓起。政府要强化对各种考试的监管,尤其是对政府部门考试权力的管理,做到该考的必考,且考好,不该考的坚决禁止,决不乱开口子。要科学设置各种考试,下决心取缔那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考试。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职称外语考试等。同时,对于准予考试的项目,也要以培养应试者素质为出发点,引导他们成为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的人才。通过政府的作为,使“考试”回归眼理性的轨道。(作者:久泰平)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春天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