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我和新影厂一起走过
李振羽

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的消息传到抗美援朝前线时,我们这些年轻的摄影师们正准备赶到志愿军前沿部队,拍摄志愿军向破坏朝鲜停战的美、李伪军发起一次强大的反击战——金城战役。大家决心拍好这次战役的新闻纪录影片,做为一份厚礼,献给刚刚建立的新影厂。

此后,我们这些在战争年代锻炼成长起来的摄影师们随着新影厂的发展与壮大,也逐渐成熟,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辛勤的劳动,用汗水和鲜血,用胶片记录了共和国的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和世界风云的多极变幻。

六十年代初,是新影的大发展时期。为适应到国外拍片不断增多的需要,厂领导决定选派几名摄影师学习外语,我被指定专攻法语。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毕业后基本上不带翻译,可以独自应付在国外进行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工作。我们把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事迹拍成新闻纪录片,介绍给中国人民,加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我们也经常有机会拍摄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党和政府领导人活动的镜头,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声容笑貌,镌刻在电影胶片上长留人间。在中央领导同志身边工作是紧张的,也是幸福的。我在工作中,经历过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最使我铭刻在心的是一次在飞机上聆听周总理的亲切教诲。

那是1965年6月8日,周恩来总理结束了对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的友好访问,乘中国民航专机回国,我们随行记者也同机返京。经过几天的辛劳,我们顺利完成了总理访问两国的拍摄任务,心情感到格外轻松,坐在舒适的机舱里,不知不觉打起盹来。朦胧中,觉得有一只手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两下,睁眼一看,是一位女服务员站在我和王瑜本同志座位旁,对我俩说:“总理请你们二位到他的座舱去”。我们随服务员走进后舱,看到总理安详地坐在机窗旁的软椅上,见我俩说:“你们这次工作很辛苦嘛。”我们连忙回答:“不辛苦”。总理说:“在达累斯萨拉姆,我看到你们抱着电影摄影机跟着敞篷汽车跑前跑后,够辛苦的。”听了总理的话,一股热浪顿时涌上心头。

那是总理到达坦桑尼亚首都,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成千上万的坦桑尼亚人民聚集在路旁欢迎周恩来总理。为了真实地把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总理的热烈欢迎场面纪录下来,我和王瑜本同志轮流着从敞篷汽车上跳下来,抢拍几个群众热烈欢呼和舞蹈的特写镜头,再追赶上行进的汽车。真没想到总理会把我们的行为、举止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接着总理指着机舱外的云海说:“外面的白云多么漂亮,怎么不拍几个镜头?”我们立即跑回前机舱拿来摄影机和照相机。总理座席旁的窗子是个好的角度,我站在总理身后,依托着座椅靠背拍摄窗外的云海,总理却站起来,把他的座位让给我,叫我坐下来好好拍。

拍完镜头,总理让我们坐下,和我们聊起家常,问我们的工作情况,又问起新影厂的情况。总理非常关心新闻电影摄影装备轻便化的问题。他说:“你们的摄影机太笨重,35mm摄影机改换成16mm摄影机的问题怎么还没解决?”我们赶紧回答说,厂里正在办理从国外购置摄影机的手续,其它洗印、录音、剪辑等设备也在落实。总理听后点头表示满意。

总理又对我们说:“当个摄影记者要不怕吃苦受累,要思路敏捷,手疾眼快,一旦发现好的东西就要拍下来。你们要把摄影机经常带在身边,像战士带着武器一样,时刻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总理对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十分关心,新影厂的工作人员对总理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教诲我们永远牢记在心。

回首往事,历史还不遥远。半个世纪来,我在新影厂的怀抱里努力学习一个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技术知识和做人的原则,从而能够应付指派给我的繁纷复杂的工作任务,并多次为新影厂争得了荣誉。

50年岁月,一段艰难、辉煌的路程,我和新影厂一起走过。

 

200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