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
李春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他的前身延安电影团是六十五年前诞生的,半个多世纪来,几代纪录电影工作者纪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其中有痛苦也有欢乐,有耕耘也有收获,有辉煌也有曲折,但一切都改变不了他们对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经常对我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看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长大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在《新闻电影》的前言中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看新闻纪录片,无论是最初的《新闻简报》、《世界见闻》还是后来的《今日中国》我都爱看,50年代那会儿还没有电视,后来就算是有了电视,一般人家也还看不到,我就是通过新闻纪录电影来看中国、看世界、长知识、长见识的。当时,北京西四有一家红楼电影院,经常在学生放假时把几集《新闻简报》或《世界见闻》捆绑在一起放映,叫纪录片专场。我对这种专场的喜爱远远胜过故事片,每当在报纸上看到这种专场预告时,我总要走半小时的路到那里去看上一场。电影散场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依然会沉浸在对许多精彩画面的回忆之中。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到了黑龙江大庆,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油田刚刚上马,看电影的机会更少了,但当时看过的有关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运动员征服珠穆朗玛峰、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一些纪录片使我看到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力量,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开始形成时期的我来说,这些历史的真实纪录所产生的艺术乃至精神的感染使我终生受益。在观看许许多多的纪录电影时,我也注意到演职员表上有的人的名字上框上了黑框,从影片的镜头中、从许多介绍新闻纪录电影的文章中,我也了解了制作新闻纪录电影的艰辛。因此,对于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

新闻纪录电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经典的镜头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东方红》里的葵花向太阳、中国成功的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十里长街送总理、打倒“四人帮”后人民的庆祝等,在人们记忆中永远都不会磨灭。因为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纪录,它是艺术创作,它运用了现实生活中最感动人、吸引人的镜头、画面,用了最能唤起观众思维和情感的编辑手法,用了最能激起观众共鸣的语言去影响了观众,从而体现了它强烈的艺术魅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电影电视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种种渠道得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享受,但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以后,我也更体会到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工作的艰辛,无论是严寒酷暑,无论是白天黑夜,在洪水、地震、森林大火、严重疫病发生的时候,在艰难困苦之中,在生命危险面前,他们要从容面对,奋勇前行,这其中的甘苦是界外人难以了解和体会的。

电影与电视各有优势,电视的优势是设备轻,时效快;电影的优势是气势大,冲击力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1993年整建制划归中央电视台以后,走上了影视合流的道路,利用新影厂几代人保存和收集的大量和珍贵的历史资料,除制作电影纪录片以外,每年还生产数百小时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舞台艺术片,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目前正在探索我们的发展同市场需求的一种完美结合,探索未来电视事业和纪录电影事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争取能有新的和更大的发展。

展望前程,任重道远。新闻纪录电影人会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奋勇前行,以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电影先锋队”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