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八年前的“偶遇” 1995年的春天,我和同学坐车去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季人才交流会。也许是面临毕业分配,一路上对沿途的单位也就格外留心。路过北太平庄的时候,看到路对面“中央新影”四个大字,就问旁边的同学“新影是干什么的呀?”“你记得咱们小时侯看的电影前面都有加片,那就是他们做的。”“好象他们今年也要人吧?”我隐约记得曾经在一些毕业择业的材料上看到过相关资料。“你不是在电视台实习的吗,你可以去试试啊,听说他们归了中央台了”。我同学提醒我。 几个月后,我到新影报到,从此成为了新影中的一员 一、 和厂长“辩论” 我到新影的时候,新影正处于电影向电视的转轨期,当时制作的电视节目还很有限。固定栏目只有《纪录片之窗》,还有就是大型的系列节目《中华文明之光》,同时也为台里各中心做一些节目。由于当时节目量不大,所以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节目好象都很受关注。当厂里要审我的第一个节目的时候,紧张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1995年是我国引进海外大片的头一年,我做的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专题片。张建华副厂长看完以后说:“镜头的感觉还是很好的,第一次做节目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过结构好象有些乱”。在审片前,就有同事告诉我,审片千万别让领导提结构问题,因为那样就意味着要大改,几乎不比重编省事。当时审看间的机器的声音不是很清楚,解说词连我这个作者听起来都很是费劲。“厂长觉得乱,肯定和这个有关”。我倒并不是害怕麻烦改节目,可是自己的创作想法由于机器的原因不被认可,我可是有点接受不了。于是我把自己本来的想法说了,还复述了部分的解说词,可能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吧,不但话说的很急,脸都憋的通红。当时张厂长耐心的听完,说:“既然你这么自信,也可能是有些词我没听清楚,这样吧,我们就再看一遍。”多年后,想起这件事总还是很感动,对一个刚刚做节目的新人来说,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已经难能可贵了,而作为一厂之长能够有耐心再看一遍,多少让我觉得很意外。 后来我去机房改节目时,制作员说,你胆子真大,敢和厂长辩论啊。以至于以后很长时间,每次做完节目送审的时候,和我经常合作的制作员安娜都会把我拉到一边好心的嘱咐“千万不要辩论啊”。 二、关于《世纪回眸》的回眸 今年五月,中央一套进行大的调整,《世纪回眸》被整合进入《见证》,成为其中的一个单元——《亲历》。尽管《亲历》还是保留了一些《回眸》的理念和特点,但是《回眸》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从中央一套的屏幕上可以说是消失了。距1996年,它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整整是7年的时间。也许,在电视屏幕上,一个栏目的诞生和结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是《回眸》对于我个人来说,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写栏目策划案,第一次做样带,第一次得奖…… 1996年,《神州风采》栏目改板,台里第一次实行节目招标的方式。当时李建厂长刚刚从台里来到新影出任厂长,提出新影要发挥自己的资料优势,抓住这次机会拿出我们自己的方案。我们当时的室主任居然把写策划案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从来都没写过类似的东西,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于是临时抱佛脚,找了一大堆的相关书来看。我记得我当时的策划案叫做《时空隧道》,后来在开讨论会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名字不够响亮,但是对于回顾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定位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时会上的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焦点集中到了栏目名字上。编导吴琦说:“既然是回顾20世纪,不如叫做世纪回眸好了”。大家都觉得名字很响亮。后来在接近20世纪尾声的时候,大量回顾类的节目和包括报纸、杂志的一些专栏都用了这个名字,“世纪回眸”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会后,吴琦根据讨论的结果主笔写了策划案的第二稿,他的稿子洋洋洒洒,文采灿烂,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很是惭愧。同时也觉得新影里真是藏龙卧虎,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 当时,节目招标在电视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竞争非常激烈,各种中心都在跃跃欲试。那时候新影涉足电视制作还仅仅是几年的时间,而新影作为台里一个外围的中心,这次竞标能不能成功,大家都没有什么把握。但凡是和这项工作有关的每一个人依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制作机房几天来都是彻夜通明,四个样带在同时后期制作。主任姜英杰干脆就在机房里等,节目出来一个就审一个。后来选送的样带《红旗车的故事》(编导朱勤效)和《走近西藏》(编导郑富权)在台里顺利夺标,与台里另外两个部门的节目组合成《九州神韵》。而这一年在《世纪回眸》里播出的由我编导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为我第一次赢得了“星花奖”。 第二年,《九州神韵》栏目被《科技博览》取代,其它两个板块儿停办。《世纪回眸》由于风格朴素清新,加之当时中央台还没有类似的历史节目,扩版成为15分钟,从此也成为了新影的当家栏目之一。 三、 归属感 今年是新影建厂50周年,而我来厂也已经8年了。在这八年当中,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来到这里,而新影厂本身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为中央台制作的节目越来越多,并且很多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电视领域为新影赢得了声誉。而我也在这个环境中逐渐成长,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一名成熟独立的编导。 八年前,在我第一次看到新影的牌子的时候,对它还是一无所知;后来进厂在参观荣誉室的时候,站在展览橱窗前,才知道原来它有着那么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底蕴。期间又有那么多人的命运和它紧密相连。有的人因为自己的作品在此成名;有的人付出毕生的心血来谋求它的发展;还有的人,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付出了生命。 有时候,依然会想起在八年前的一天,我抱着自己的毕业档案来厂里办手续。当时主楼的门窗还是木制的,每一个窗户都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从大门口走向主楼的时候,望着这些红窗绿树,不由得生出许多的亲切感。也许,对于新影的归属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