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新影!
蓝 冰
在新闻这个行当里体验了十来年“快捷”、“时效”之后,转而对那些与现实隔着一道屏风的东西愈发有了兴趣。那些尘封在岁月年轮下的旧事,像江南人家地窖里的一坛坛“女儿红”,那份醇香悠远而诱人。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中,新影成了人生旅途中的新驿站。
1998年,延安电影团即将迎来花甲。我和同事叶晶,两个只有一年厂龄的人受命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来反映六十年的辉煌历程。隆冬时节,我们就开始扑进新影的资料室,东抄西看,像两只没头苍蝇。但我们乐在其中。那时最大的享受,就是名正言顺地调看那些我们感兴趣的纪录片——想象一下,空旷的放映厅里,放映员就为我们两个放着一部又一部曾经耳闻却不知所云的老纪录片。那时的午餐常常是从食堂买来的肉加馍。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就像在喝陈年黄酒。
一个月下来,我们两个似乎真的有了些许醉意。我们沉醉在那些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记的胶片中,那些活动的影像帮助我们还原着一段段文字中的历史。曾经的残垣断壁,隔着岁月,在胶片上凸现。这个过程让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得到一次形象的丰满,也为我们贴近新影的昨天注入了珍贵的形象注解。1998年的整个春天到夏天,我们在采访、拍摄、编辑以及一遍遍的修改中延续着我们读解老胶片时的那种“醉态”——在短时间里集聚起来的热爱和崇敬,让我们真正做到了“饱醮热情”。以至于在听到“新影模式”的这类微词时,全然不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不依不饶,同人家争个面红耳赤……
当年的“醉态”从何而来?真的是我们太幼稚了吗?从年龄和阅历来说,如果我承认这一切是源于幼稚,那我就真的是“甲醇”了。细细思忖,是老胶片自身的魅力使然。那些带着潮气的胶片盒,那些布满了划痕的胶片,那些赋予了太多时代烙印的场面,那些浸透着一代代记录者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影像,深深地触动着我们。尽管时代已经进步了,尽管技术已经更新了,尽管许多历史已经被不断地重新读解了,尽管在许许多多的进步面前我们确实落后了,尽管今天我们或多或少学会了理智、也变得有些世故了……但是,仍然年轻的我们还是不可能在那些胶片面前无动于衷,因为她是新影的昨天,是我们选择的人生的这一个驿站的历史。这份历史沉重而丰厚。她不单是新影的财富,也属于全社会。当今天的人们穿越时空去读解昨天的中国时,新影的老胶片为他们提供了影像的参照。
因为这样的理由,因为有了同新影丰厚的历史正面接触的体会,我想由衷地对新影即将到来的生日说一声:你好,新影!祝愿你的明天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