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的身影
王一岩
我从1985年进厂工作以来,由于创作的影片以历史和文化题材居多,到影片资料室的机会应该说不少,但由于每一次使用资料几乎都处于“急就章”的状态,十多年来,我竟然没有更多地接触它们、了解它们。1998年,由于接受了建党80周年献礼片《国庆纪事》的创作任务,才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细细查看新影的资料。日复一日,在因年代久远而泛黄发脆的台本中,我渐渐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从延安到东北,从北影到新影,每一时期的镜头都闪动着一种感召,我恨不得一口气将以往的影片一一过目。而我自知能力微薄,在新影浩瀚的资料库中,也只能观其片鳞只爪。于是,着重观看了新中国开国以后历年国庆节的相关影片。一年又一年,一次次盛大的国庆典礼,带给我对新中国渐进发展历程的真切体会,带给我以国庆节为载体讲述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创作信心,同时,也让我无数次地感受到前辈们拍摄的影像画面,是纪录电影工作者在历史的瞬间,用胶片写下的无所替代的真实。
城楼上的毛泽东像
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半个多世纪来一直悬挂着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究竟何时天安门城楼开始悬挂的。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参加开国典礼组织设计的老同志,他们也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但能肯定,开国典礼时,并不是第一次悬挂毛主席像。我只有在影片资料镜头中寻找答案。
在纪录庆祝北平解放大会的一段胶片上,有一个会场全景的镜头,台下是载歌载舞的北平市民,作为大会主席台的天安门城楼上,隐隐约约的是主持会议的刚刚就任北平市市长的叶剑英和市民代表。就在这个画面里,我们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一幅毛泽东画像。这幅画像不同于开国大典上的那一幅。这是1949年的2月1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后的第九天,距离举行开国大典还有半年多的时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天安门悬挂毛泽东画像最早的记录。
正是根据这幅画面,可以肯定人民领袖毛泽东的画像早在开国大典瘃 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而且在这个悬挂着毛泽东像的天安门前,解放了北平市民高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人民万岁
做《国庆纪事》这个题目不大可能回避开国大典。关于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高呼“人民万岁”的文字报道很多,但我始终没有见过影像资料。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埋头于开国典礼的资料中,几乎每个镜头都反复看过多遍,始终没有看到毛泽东主席喊“人民万岁”的镜头。一次,为在画面中寻找辛亥革命老人黄炎培的身影,我再一次审视每一个镜头。忽然,画面中毛泽东激动的神态让我感觉到什么,定睛再看,他老人家口中明明白白地说着“人民万岁”。开国大典的这天晚上,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去参加庆功会了,而毛泽东主席从下午3点到晚上,始终在天安门城楼向广场上游行的人们招手致意。从现存的电影镜头上,很难肯定他老人家在白天是否喊过“人民万岁”,但在这个夜晚,他确实这样喊了。在人们高举的火把映照下,毛泽东主席兴奋异常,“人民万岁”的口型真真切切。
香港庆“国庆”
生于60年代的我,很难想像1950年的香港。但在纪录电影前辈拍摄的香港市民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的新闻主题里,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1950年的香港。
临近1950年10月1日,香港街头公交车上写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骑自行车的男士,在车把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各社会团体在会馆门前张灯结彩;学校、工厂工人们载歌载舞……这一组画面,构成了香港市民庆祝祖国生日的感人景象。
根据电影史有关记载,解放初期香港电影界,集中了许多进步电影人和党领导下的电影工作者,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了许多的努力。从香港庆“国庆”这组新闻主题看,不仅拍摄技术、编辑技巧精到,更能感受到新闻电影人投入的爱国热忱。尤其在影片中,选用了一首当时在祖国很流行的歌曲,伴随着各个联欢会的舞蹈,歌声起:“大家加油干,人人出力量,人民的新中国繁荣又富强。工厂的烟囱像树林一样……”
《歌唱祖国》
很少有一首歌能在半个多世纪里为人们衷心传唱且时唱时新,而《歌唱祖国》就是这样一首歌。当1951年,中宣部将这首歌定为“国庆节应唱的歌曲”之后,这首歌不仅在国庆节时演唱,更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歌声。
就在《歌唱祖国》诞生的当年,在国庆两周年庆祝大会的主会场——天安门广场,北京市的少年儿童在这首歌的伴随下,跳起了欢快的舞步。作为新闻电影工作者,我厂摄影师和编辑,立刻将这一场面作为影片的重点段落,进行了详尽的拍摄和编辑。而且在收音条件并不精良的1951年,录制了现场声,为影片增加了生动感。时隔半个世纪,我们重温这段精彩镜头,不禁对前辈充满敬意。
炮火硝烟中庆“国庆”
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对战争的兴奋情绪是天生的,那么能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拍摄,应该是当时新闻电影摄影师们的荣耀。今天许多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摄影师回想当年,谈到的往往是战场上的残酷,坑道里的艰苦和抓获战俘的欢欣。但是,我在有关国庆的影片素材里,却看到他们绵绵的柔情。
那一段让我十分感动的画面,表现的是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阵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百姓联欢的场面。摄影师将温情的目光对准联欢会上的战友。是的,他们是战友,作为新中国的新闻电影摄影师,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在国庆节这一天,他们的战友跳起了欢快的朝鲜舞蹈,遥祝祖国的生日,而他们用镜头纪录下这个片段。有一外镜头用得很长,一位年轻的战士欢笑着舞蹈,看片的时候,我想,这难道不是摄影师自己向祖国生日奉献的爱吗?!
龙年“国庆”
纵观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没有哪一年比1976年更充满了悲伤的气氛。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充满泪水和悲痛的龙年。在这一年里,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辞世。在这样的岁月里,新闻电影工作者能够做的就是忠实地报道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点上,新影影片资料库里的影片证明了前辈的工作业绩。除了这些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影片外,我想说的是,新影的前辈们,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出来的令人钦佩的新闻敏感。
那是在寻找1976年有关国庆节活动的资料,一段未经编辑的原始素材引起我的注意。这是1976年9月30日晚拍摄的镜头,拍摄地点是天安门城楼上的会议大厅。这里,中央已决定国丧期间不举行国庆庆祝活动,只在往年举行国庆招待会的9月30日晚,举行一个主题为“继承毛主席遗志,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几乎一律的蓝灰制服,只在红小兵代表的臂章上闪出一点红色,整个会场庄严肃穆。在不连贯的镜头上,看到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春风得意的样子,也看到身着丧服的江青踌躇满志的神态。史料记载:这时,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被打倒,“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进展顺利,似乎是他们主宰中国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一个特写镜头映入我眼帘:老帅叶剑英缓缓将眼镜戴上。也许是摄影师的有意识,也许是摄影机的马达不稳定,总之,这个镜头“落格”了,变成了慢动作,更加凸显了老帅的镇定自若、稳如泰山。摄影师以新闻电影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拍下了这一难得的镜头,使我们在时隔20多年之后,得以清楚地看到正反两方面人物的真实表现。
据当时参加拍摄的前辈说,这些镜头拍完之后,还没冲洗出来,“四人帮”就被拘捕了。
在新影浩如烟海的影片资料中,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前辈们为新中国历史做的最佳记录。在这些镜头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前辈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还有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在以往的纪录影片中看见了前辈为新闻电影事业奋斗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