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到电视 从节目到栏目
陈华生

1984年,我从厂纪录片室调到杂志片室,开始做《祖国新貌》的后期编辑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电影后期编辑和剪辑的知识和技巧,这项工作我一直做到90年代初《祖国新貌》停止发行为止。《祖国新貌》每年发行36期,编辑组也一直保持在五、六人左右。除了完成《祖国新貌》的后期编辑工作之外,编辑组成员每年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纪录片工作。当时厂里的生产依然是热火朝天,看样片、拉样片,编片的,剪片的,进录音棚的,那种景象仿佛还在眼前。但实际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行业已经面临电视等其它传媒的有力冲击,到了90 年代处,电影市场已经全面萎缩,新闻纪录电影也不例外,大家辛辛苦苦拍摄制作的影片却很少甚至无法与观众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终于,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新影厂整建制的并入中央电视台,新影厂开始走进了它的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电影与电视虽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不同、技术条件不同、制作方式不同等诸多因素,这两种行业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1993年,我结束了电影胶片的创作工作,开始转入了电视节目的创作。首先参加的是《经济半小时》栏目中的“话今天”系列节目,这个系列节目每期5分钟,每天播出一期。当时新影厂有几十人参加了这套节目的拍摄制作工作,由于前面所说过的设备、技术、制作等诸多因素不同的原因,许多人刚开始接触电视工作时都不太适应,我也不例外。例如,电影胶片的声画是分离的,因此同期声的拍摄在电影中是比较麻烦的一项工作,而且每次连续拍摄同期声的时间也有限制,这些都是电影工作者在涉及到同期声时所必须预先设计好的。而电视的拍摄制作工作 ,由于它的声画是合一的,所以许多在电影制作中被视为难题的事,在电视中却成了轻而易举的事了。最初拍摄电视节目时由于对这些特性不了解,我走过一些弯路,也闹过不少笑话。例如拍摄人物采访时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自己却忘了开话筒开关,或忘了开机上录音开关等。有时也因为观念的原因而特意关掉录音开关,准备后期给节目配上音乐,因此漏掉了许多宝贵的现场效果声。这些在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初期也许是教学费的必然吧。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我逐渐熟悉了电视制作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再也不会犯那些低级的错误了。
    由此开始,我对电视编辑、编导的工作以及它所涉及的摄像、录音、灯光、主持、采访、解说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并掌握了其中一些工作的技巧。比如采访工作(出镜和不出镜),刚开始拿话筒时,说实在的,我比被采访人还要紧张,问话时结结巴巴,语无论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也就比较自如了,预先准备的问题也知道该如何巧妙地提出,当对方紧张时也知道该如何让对方放松下来,当对方喋喋不休而又跑题时也知道该如何及时拉回到主题上来等,这些技巧应该说是在成功和失败中逐渐掌握的。在“话今天”近一年的创作实践中,我开始认识了电视、学习了电视、走进了电视,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新影厂的许多创作人员都逐渐完成了由电影到电视的转轨工作。
    能够完成单个电视节目,其实是电视台工作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它上面的单元应该是栏目。但对刚刚进入电视的我来说,那时对栏目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当时主要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节目,这倒和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有相同之处。单个节目主要考虑的是节目的结构、节奏、画面、光调、声音(包括音乐)处理等等元素,而不考虑其它,这也是多年来电影制作中的思路。在电视中,节目是被纳入栏目的,它要求创作的节目必须符合栏目的整体定位和风格;同时整体包装也必须是统一的。这令我一开始还真不适应。在“话今天”系列节目完成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又陆续参加了《经济半小时》栏目中许多大型的系列节目的创作工作,这使我对电视的系列节目和栏目开始有了朦胧的认识。比如,系列节目统一的形式,栏目统一的包装,前后集的衔接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同时对日后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3年底1994年初,新影厂 的第一个栏目《纪录片之窗》开播,使我们开始对栏目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久,我开始负责一小部分栏目的工作(每年52期节目,我负责其中的18期)。首先给我警示最深的就是不能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即大家现在所说的“空播”)。1997年初,我又开始担任《世纪回眸》栏目扩版后(由每周5分钟扩为每周15分钟)的负责工作,这才对栏目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除了不能空播这个铁定的要求之外,栏目的定位、风格、形式、包装、宣传、播出安排等等一系列元素都必须周全考虑的,更不用说单个节目的拍摄制作和审查的工作流程,以及人员的使用、资金的安排、内外关系的协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栏目中必须要做,也必须做好的事情。幸好在此之前,我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栏目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之下,我开始边干边摸索,栏目的定位、风格等也是逐渐才形成的。
    回想起来,虽然《祖国新貌》每年也是确定为36期,平均每月3集,但是由于电影的制作生产工艺复杂,播出渠道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制作完成并交付发行公司的时间并不十分严格的,往往是当年的节目到了观众的眼前已经是转眼的第二年了。因此,它的播出时间压力和群众的信息反馈影响可以说是很小的。但是,真正到了电视栏目的管理后,这方面的因素就凸显出来了。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又连续制作并播出了每天一集的电视节目,提前策划,先行制作等工作就尤显重要。例如150集的《新中国第一》和150集的《地图上的故事》等等。经过几年的磨练和实践,我们不仅能成功地策划和创意出一些栏目和大型的系列节目,而且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几年,新影厂自办、合办的栏目和大型系列节目越来越多,涉及的栏目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这些年的实践也正是我们从电影到电视,从节目到栏目的学习、提高、掌握和发展的过程。
    在目前众多的丰富多彩的电视频道里,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个起步,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我想,有着光荣传统的新影人一定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视节目,献给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