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庆50年感悟
张伟绪
亲爱的网民,给您提个醒,今年的七月七日适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五十周年大喜的日子,到时候别忘了发个设计精美的电子贺卡或者写上几句话和我们一起庆贺庆贺!我们等着您噢!
中国的电影史尚不足百年,相比较而言,作为国家兴办的一个电影纪录片专业制作厂家,至今已度过了五十个春秋,的确可喜可贺。我今天从事的职业,或者说我毕生的职业,都与祖国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难舍难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一天起,我就认准了纪录电影她具有任何载体都无法替代的纪录事实真相的感人而又伟大的功能。试想,靠解读文字去了解我们前辈的生活,不但离不开一定的文字识别阅读能力,而且如果读者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揣摩,历史原貌依然那么遥远而又乏味。照片虽说可以留住历史瞬间,可惜它是静态的;电视快捷方便,但是至今在清晰度和永久保存方面与电影无法抗衡,不可同日而语。电影不仅直观具像,其宏大的场面,精心营造的光调气氛,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足以让人如醉如痴,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电影拷贝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影像档案,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珍品。令人欣慰的是,我曾经做过的最有意义的工作,就是用手中的电影摄影机和胶片,去纪录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虽说我拍电影的时间跨度不过二十多年,其间纪录的一些场景,遭遇的一些事情,今天回味起来却也令人感慨万千。
1986年的时候,我国驻外使馆经常举办电影招待会,借此向驻在国介绍中国的悠久文化和现状。当时我接受了拍摄一部介绍北京建设成就的对外纪录片的任务。为了展示新北京的城市面貌,我带领着摄制组跑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爬高楼,选角度,从高处俯拍那时北京城为数不多的立交桥。可是每当我们在高层建筑上架起摄影机的时候,却总是迟迟不能开机。说其原因来,恐怕您猜十次也不一定猜得到——立交桥上的汽车太少!而且卡车和公共汽车要比小车多得多,要想拍到小汽车的长龙,要想把北京城拍摄得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没别的办法,只有靠运气,耐心地等吧!烈日下我们忍受着干渴和饥饿,有时在楼顶苦等数小时后才拍到了大家认为满意的“壮观的场面”,还有当时自认为非常现代化的首都机场、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和高楼大厦等场景,那都是我必选的镜头。那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被数不清的汽车填塞得令人窒息,主要大街的景象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仅仅相隔二十多年,那时拍摄的许多镜头,比如北京当时的城市景象和密如蛛网的胡同,竟已成为不可复得的历史场景了!
我再给您提个醒,拍摄纪录影片注定要走南闯北,奔波于九州大地的山山水水。其间的所见所闻不可谓不多。我不但多次乘坐直升机在空中航拍黄河、大海、城市和高山,也曾身穿潜水服,跳入大海在水下拍电影。不过最令我难忘的却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早在1979年,我就有幸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拍摄纪录片。有一天我们摄制组告别热情的宁夏群众,驱车进入陕西省定边地区,区区三百里省际山路究竟在一天时间里是怎么赶过来的,今天在平坦的高速公路开车的年轻人恐怕是无法想象的。记得那时我坐在一辆用吉普车改装的四面透风的“救护车”里,两只手紧紧地抱住屁股下简陋残破的椅子,任凭司机驾驶着汽车在山路上不停地“跳舞”。稍有松懈,人就会被抛到半空,脑袋也会重重地撞击到天花板上。两眼直冒金星的我恨不得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椅子上……黄昏时分,当司机向大家隆重宣布已经到达目的地时,车内所有的人全变成了土人,只有眼睛是干净的,浑身上下能扫出好几斤黄土!
还想告诉您的是发生在1989年春天的故事。我们《奇风异俗》摄制组冒雨赶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拍摄“三月三”歌会时遇到的一件小事。地处偏僻大山深处的村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的海洋,小河边、山坡上、村寨的大小街道里,到处都是朴实无华的侗族山民。摄影机的取景框不仅对准了壮观的赛歌对歌、跳舞斗牛的盛况;也跟踪着成群来赛山歌的侗族姑娘们。那些稚气未脱的侗族大姑娘,翻越了几十里的山路,带着对新生活的好奇与渴望来对歌和赶集。当她们以下赌注般的决心决定要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商品时,伸出来的双手里,是一卷被汗水浸透的纸币,那是她们辛苦劳作一年的积蓄呀!而且全都是一元一张的,带着好几天体温的钱币!大山里的村姑们就是如此地贫穷而又容易满足。没有在山寨侗族人家做过客的人,很难体会出那一卷钱币足以压垮一位大汉的特殊份量。那些一元一张的钱币不仅被拍摄记录在胶片上,它们至今在我的眼前晃动,总也挥之不去!
时间是最无情的,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无论多么雄浑壮观的建筑,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都会变得遥远而又模糊,她们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呀,可是不论当年他们是多么不可一世,最终只落得灰飞烟灭。有好事者秉烛夜书,冒着杀头的危险纪录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字,多么地难得呀!而今天的我可以用电影胶片来纪录历史了,多么地荣幸呀!几百年、几千年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拍摄的电影镜头时,他们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去猜、去想他们的前辈是怎么生活的了。那时的他们,又会是什么样的一份心情呢?
再给您提个醒,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舞台纪录片——《定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