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华西村和吴仁宝
在拍摄大江截流的日子里
1980年拍摄审判四人帮
历史的见证
拍摄中国女排的启示
在南极的日日夜夜
历史的抉择
 
《历史的抉择》纵横谈

周东元

    “每一波潮汐,都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大躁动;每一轮日出,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跨越……”,大型政论纪录片《历史的抉择》在太阳与大海的壮阔拥抱中拉开了序幕……随着银幕上那一幅幅画面,伴随着耳边的音响和解说,心绪又回到了摄制这部影片的令人难以忘怀的那日日夜夜,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已近纳入了第十三个年头,就在这一年初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讲话,一时间,在中国,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改革开放的新高潮勃兴于祖国大地。也正是在这个时节,我与《发展中的中国》摄制组的同志们正在深圳紧张地拍摄。在深圳工作期间,深圳市委领导同志提出,希望我们拍摄一部真实、全面、深刻报道深圳特区艰难而辉煌历程的纪录片,并说,反映和表现深圳特区的影视片已经相当多了,现在再搞,就要搞出高水平的,要搞精品,为此我们深圳可以不惜大投资。后来新影厂领导和深圳市委,《光明日报》社领导经过多次协商,决定联合摄制《历史的抉择》大型纪录片,并把它定为向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献礼的重点片。
    厂领导把这个既重大又艰巨的任务交割了我们“中国”组的原班人马。对于我们这个相对年轻的创作群体来说,在感到一种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也深深掂到了它的巨大而沉重的压力。驾驭如此重大的题材,这样的长篇巨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而与艰巨的课题。事先没有全面、细致的采访(时间也不允许),拍摄脚本还有待于调整修改,充实完善,况且领导上要求从开机拍摄到9本双片制作好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眼看十四大开幕在即,我们已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了。古人云,用兵,唯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被置之死地”的全组同人像燕赵壮士慷慨悲歌出征似地奔赴深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历史的抉择》通过全方位展现深圳经济特区13年的风雨历程,以及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大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全国改革开放的推动,着力阐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它的思想立意和理论内涵,使这部纪录片面临着一个难题,要回答如此重大的时代课题,恐怕洋洋数万言的长篇论文也难以尽述其详,何况一部纪录片。承担如此重大的理论重任很容易流于空洞而抽象的说教,这是我们所最担心的。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多少个不眠之夜,大大小小的“碰头”,不知疲倦的“侃山”,甚至于面红耳赤的争辩,都是为了让博大精深而又朴实无华的理论再现为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形象。我们与撰稿人、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一起,多次反复研究脚本,从总体构思,叙述构架,段落确定,典型选择以至于镜头画面、音乐、音响解说词的综合处理设计,尽最大地努力使文学语言的表述和影视形象的展观完美地统一于影片所承担的重大时代命题。此外,鉴于以往表现深圳特区的影视专题片大多数仅局限于展现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流于一般的表扬好人好事式的报道,缺乏思想的深度与冲击力和感染力,我们在创作这部影片时,全组同志们在反复研究讨论中取得了共识:紧紧地把握影片主题立意之“魂”,不能仅仅停留在向人们介绍一个现代化的深圳,而是透过深圳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富丽堂皇的万千气象去形象、真实、生动地揭开政治学家门、经济学家们、金融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和历史学家们探示、争辩、论证的深圳之“迷”,以及这个巨大的之“迷”对中国以至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正如评论界人士所指出的,这部影片摆脱了就深圳而论深圳的定式桎梏,从历史的高度,把深圳放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把整个中国放在当代世界大格局下去认识,去剖析,去论证,并在这种认识,剖析和论证中展示和阐释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这样的高度,这么全面、深刻地表现深圳,表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这还是第一次,可以说,它以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这种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成功。评论家们的评价暂且不论。我们在创作这部影片时,深知影片所蕴含的中重大时代课题,自始至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这种题材和样式的纪录片具有局限,搞不好会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指导思想中冲破传统定式束缚,从思想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围绕“新”和“深”来做这篇大文章。要想写好文章,除了紧扣主题外,就看谋篇布局,即叙述技巧了。我们在创作中,以邓小平同志两次到深圳视察为叙述框架,以深圳13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为叙述内涵,这种叙述框架和内涵的有机结合,不仅展现了小平同志对深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检阅,使之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珍贵的文献性,同时也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影片深刻的题旨。在叙述技巧上,注重准确把握各个段落,不同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外在形象差异,注重整体感的浑然一体和一气呵成的冲击力,将具体与抽象,抒情与政论,思辨与叙述紧密地融汇于一起,精心构思叙述框架与叙述内涵的结合点,把深圳特区13年风雨历程和全国改革开放进程巧妙地穿插构置于邓小平同志南巡活动其间,将深圳“敢为天下先”,一次次向旧体制大胆冲击,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惊世骇俗壮举对全国的启示和推动的论证一波一澜,层层推进,使叙述与论证相映成辉,是思想与意境深化升华。

    《历史的抉择》不是深圳特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编年史,也不想去罗列“拓荒牛”的忍辱负重,奋力开拓的一次次壮举,一本《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迷”》催人泪下,已让多少人热血沸腾。然而,一部纪录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它的翻版。因此,我们在摄制过程中,始终清醒把握创作的指导思想,一切从主题出发,在丰富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中,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大胆取舍,精心选材。凡是能深化主题的材料,哪怕一件凡人小事,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一段看似普通的影片资料,在我们的视点中都是珍贵的,想尽办法也一定要拿到手。为了选准一个典型,摄制组的同志有时在一天内要跑十来个点,反复比较才确定下来。为了不漏掉珍贵的影片资料素材,编导在上百部纪录片中精心挑选,反复琢磨,把大量的精彩镜头收录到影片中去。《历史的抉择》所表现的重大时代课题,决定了它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相当大,内容也相当广泛丰富。我们在摄制过程中,冲破单向思维的弊习和直线思维的陈规,以大跨度、大跳跃的“时空交错式”手法编辑组接,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沧桑岁月,纵横万里,看似随意,不讲“章法”,但这恰是一种颇费心思的精心结构,而实际上也确实产生了较强的艺术和思想冲击力,非但“章法”不乱,而且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多侧面多角度而又全方位地展现深圳和全国改革,是这部影片创作的另一个特色。散点式和板块式结构方法在影片中交替使用,使影片布局和节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影片还采用大量对比手法来深化题旨。比如,讲到改革开放以前,以香港繁华街景与深圳破败渔村交叉编用;“四小龙”崛起与文化大革命狂乱对映;原苏联、东欧街头排队购物与深圳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富足情景对比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比画面已让许多道理尽在不言中。此外,寓哲理的思考于“蒙太奇”电影语言,在影片中有多次成功的表现。如讲邓小平同志谈到创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时,以一双壮实的脚的特写在荒草丛中坚实地踏出一步又一步……谈到“即使深圳特区失败了,烂也就烂在那么一小块地方”时,影片用了一个缺了一小块的月食的特写,画龙点睛,寓意深长。在表现深圳人冲破旧体制的束缚时,影片表现的是赤膊抡大锤的建筑工人拆旧楼的情景;一组肌肉、汉水、砸石和残破的钢筋水泥框架,形象地寓意“不破不立”的思想内涵;在表现旧传统观念非议特区的舆论风浪冲击时,影片除展现当年一些报刊上对特区贬意和攻击的大标题外,更独具匠心地表现了在哈哈镜里游客们各种各样扭曲变形的体态,既形象又幽默地通过扭曲的体态来寓意扭曲的心态。排比蒙太奇在影片中也多次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影片在表现深圳“敢为天下先”精神时,用了一组《深圳特区报》八论改革的报纸标题,与之交叉混编的是一组冲天的海浪,女神双手撑开铁门的巨型雕像,三种极为不同的,互无联系的形象派比编组在一起,单调的报纸和标题立刻赋予了一种精神和情感的穿透力和冲击力。
    十几年来全国有数不清的影视摄制组在深圳拍了数不清的片子,有人说深圳已经被拍滥了,滥到没有新角度了(指摄影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事实。这确实给我们这个执意要“出新”的摄制组在拍摄时出了难题,加上时间紧迫,拍摄量大,天气变幻莫测,摄影器材条件的局限等因素,给拍摄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和压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全组同志出点子,侃设想,摄影师们冒着四五十度的酷暑,天上地下,登高爬低,设计出大量拍摄新角度,采取俯、仰、高速、落格以及大量新颖独特的运动镜头,让深圳的新,深圳的美,深圳的节奏,深圳的气势和深圳人的风采淋漓尽致地“潇洒”了个够,他们大汗淋漓地感到“过瘾”,劝阻同仁边看样片边欢呼。深圳的同行们说,我们在深圳这么长时间,怎么没发现这些角度,你们在哪拍到的?……以前没有摄制组象你们这样来拍摄深圳。听到这些话,我想我们的汗水没白流,心血和苦累值得。
    作为遗憾的艺术,《历史的抉择》仍存在很多缺憾和不足,这既是客源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一是影片稍偏长显拖沓,如能6本也许效果会更好;二是个别地方处理不够精细;三是制作工艺表现技巧手段落后单调,对丰富影片表现力造成了一定的缺憾。

    《历史的抉择》终于如期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放映了。使我们感到最为欣慰的是小平同志调看了这部影片后很满意。中央电视台也播映了此片,影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新影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一切,与全组同志的团结奋斗,与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与全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分不开的。《历史的抉择》已经成为历史,然而,作为裁减这部影片工作的一员,在摄制工作的前前后后,使我学到了许多新东西,思考了许多问题,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诸如创作业务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对外合作关系,创作组织领导,市场经营意识和策略等等,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认真总结。《历史的抉择》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端,它不但使我认识到我们民族所肩负的时代重任,也让我重新审视和把握新闻纪录电影艺术自身。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
北京创典时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