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华西村和吴仁宝
在拍摄大江截流的日子里
1980年拍摄审判四人帮
历史的见证
拍摄中国女排的启示
在南极的日日夜夜
历史的抉择
 
在拍摄大江截流的日子里

杨木生

    随着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万里长江上建设大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长江上已建大桥十多处。铁路桥有之,公路桥更有之。在浩瀚长江上修筑大坝,这才是史无前例。要比建桥技术复杂得多,困难更大。葛洲坝数万名水电建设者,经过12年的不懈艰苦努力,才完成葛洲坝第一期工程的水电建设,这仅仅是完成整个工程的二分之一。要实现工程边施工,边发挥效益的计划,首先是要征服长江主航道大水,让长江水听从建设大军的指挥,即实现大江截流。

    1980年末,我从葛洲坝工程局得到消息,根据工程进展,打算在今冬明春,利用长江枯水季节,实现大江截流。我向厂里总编辑部做了工作汇报,经厂领导和总编辑部研究,很快在北京组成了以副总编辑张庆鸿为首的摄制组,来到武汉与我们汇合。当天他们不顾旅途疲劳,我们一起去了湖北省委宣传部汇报了工作,并从省委车队租了一辆大面包车,加上站里的一辆吉普车,当天下午我们一行8人就出发了,待到了宜昌葛洲坝工程局招待所,已是当晚10点多钟。这是距大江截流只有一两天了。当时上海科影摄制组已到位,湖北电影厂与工程局联合组成的庞大摄制组也早已到位,而且拍摄了一部分截流前的准备工作,我们才刚起步。张庆鸿传达了厂里的精神;拟拍两部短纪录片,其中一部宽银幕纪录片。我们当时加上张庆鸿同志兼摄影师才4人,又是两部不同的短片。人少、机位也少,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当时,我最担心的不是劳累、负担、而是截流时,运输车辆多、人多、行动不便,机器不能到位漏了镜头。影响影片质量。

    两岸大坝,每天向江中心推进。截流龙口越来越小。江水也越流越急。眼看着倒进龙口一车车的砂石被激流冲走了。后来运来的大块石头倒进去,也同样被冲走了,大坝什么时候能合拢,连水利专家和现场指挥也很难预测。在危急关头,还是专家和指挥决定,向龙口抛大量的事先准备好的数吨重的三面体水泥预制块。据说,当时每一块相当一台彩电价值。开始时一块块抛下去,也照样被冲走了,无奈。水电职工足智多谋,采取用粗钢筋,将大吨位的三面体水泥块串起来,用推土机推进龙口,这才开始稳住阵脚。给大坝合拢带来一线希望。在大合拢无具体时间的情况下,我们时刻需要守候在坝上,照明同志也不例外,随时要准备为晚上合拢布好灯光、大坝上来往行人多,车辆流量也在增大,须防止灯线带电引发事故,人员不能离开现场。摄制组的全体同志,白天黑夜要轮流坚守岗位,掌握工地进展情况。我们终于等到了1981年1月4日下午至晚上,拍到了大江合拢的场面。这是一个令世人难忘的日子,葛洲坝建设大军,仅用36小时23分钟的时间,一举截断了万古不废的长江。创造了中外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观。实现了建设者在截流的主战场,开始了第二期工程施工的计划。

    抢拍完成截流。我们便转入拍摄葛洲坝工程的介绍。葛洲坝工程建设,将使宜昌这颗水电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挡水坝、发电厂、船闸、泄水闸和冲砂闸等建筑物组成。大坝全长2561米。坝高(顶高)170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5亿8千万立方米。安装水轮发电机21台,总容量271.5万千瓦。在大江和三江共建船闸三座: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级客货轮和大型船队,三号船闸可通过三千吨以下客货轮。27孔泄洪闸和12孔冲砂闸全部开启后,可安全泄出历史上最大洪水11万立方米/秒。它的建成,不仅为腾飞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在洪水季节,能起到调节长江中下游水位,增强了下游防洪抗洪能力。葛洲坝五万多名建设者,谱写了中国大型水电站高速、优质、低耗施工的新史诗。而且为三峡电站积累了经营,锻炼培养了一支成熟的水电建设大军。当我们亲眼看到这一宏伟工程,想到它几项造福子孙后代。在大江截流的日子里,我们干劲倍增。记得当时只花了半个月左右时间,我们就完成了两部影片的前期任务。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
北京创典时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