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体贴下情》
刘德源

    周总理体贴下情是广为称誉的,他生前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至今励人效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今天,当全社会都在呼唤和需要理解之风时,我想周总理是最能体贴合理解下情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最完美的榜样。他作为一个国家总理,又能置身于普通人,无论大事小事,各行各业,无不挂在心上。拿新闻纪录电影工作来说,周总理总是能体察和理解我们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这里无需复述他亲自来厂看片,接见前线摄影人员,指导创作以至亲笔批改解说词稿等等事例。仅就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看看周总理是怎样体察、关怀和指导的。当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到60年代,总理曾提出新闻纪录电影与电视合并问题。这是由于电视的兴起,它较之电影具有更为先进的播映功能,如果新影能与电视台合并,将会更有利于发挥它的作用。当时总理能察觉到这个问题,并看得这么透彻,真可谓远见卓识。今天,回顾以往的工作,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我们直接管理电影的领导者,却未注意到这一发展趋势和变革的客观需要,使得纪录电影至今在发行放映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周总理的体贴下情,是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他经常关心我们新闻工作。看到我们现场工作紧张劳累,总理除了精神上给予鼓励外,还每次提出摄影器材轻便化的问题,特别是对照明器材的轻便化,提出要割掉拖着电线照明的“尾巴”。正是由于总理的关怀,在技术部门的努力下,“尾巴”真的割掉了,实现了轻便化。

    体贴下情,这里包含多少崇高的感情!这中间有理解、同情、关心和爱护,还要放下官架子、平等待人。我最早感受到一个领导的体贴下情,是在五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时候。当时平津战役刚刚结束,毛主席偕同中央各位领导同志莅平,并在西郊机场接见北平各界代表和参战的有功部队。那时我们随军在前线的摄影队也赶来拍摄和报道这一盛况。接见结束后,在欢腾的人群中,总理转过身来,看到我们在拍电影就捷步走过来,问了一声“同志们好”,便高兴地和我们照起相来。当时的气氛非常随和,就像老朋友之间留影,记得我和石益民同志站在总理的两侧,总理兴奋地伸开双臂抱紧我们。

    建国后,总理对拍摄电影和新闻照片的同志总是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为事先告诉报道精神和会议的具体议程,他甚至还亲临现场察看摄影机安放的位置。最有代表性事例是1956年秋,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机场迎接一位外国元首,当时上百名记者赶来采访,其中有一位摄影记者为了抢拍镜头,竟不顾一切把长镜头从前面人的肩上伸了出去,这肩一动不动依托着镜头,直到拍完。当这位记者拍完镜头,前面的人回过头来时,才猛然发现是周总理!记者慌了神,紧张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而这时,总理微笑着向他点点头,表示对记者工作的理解,使这位记者从窘困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后来记者们得知总理能如此的体贴下情,都深为感动,长期以来被作为佳话而传颂。

    周总理不仅关心爱护新闻摄影工作者,同时为了提高我们工作水平,他也常常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记得在尼克松访华时,有些机场采访镜头未能抢拍到,总理就提出严厉的批评,他说:“电影、电视、照片提高的不快,这么多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害了你们。摆好了给你们照,你们不照活的,不是你们服从人家,而是人家要服从你们。”“美国记者背了那么多东西,趴在地下照,你们就不敢。”总理的批评却是点到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要害,这就是我们不善于在千变万化的瞬间,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镜头,而让被拍的对象服从拍摄者的要求,这是关系上的颠倒,是不符合这一工作的特定原则和规律的。正是存在这个问题,导致了我们常常拍不到难度很高,又具有珍贵价值的新闻镜头。

    在回忆往事时,总理生前的教导已变成遗训。许多事,仍需我们去遵循实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当应继承、学习和发扬。

 

                                                          (本文写于九十年代 作者为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
北京创典时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