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将军的秘书李迎选和我谈起为老将军做个系列片。在我做过的所有系列片中,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个难度相当大,也是十分重大的选题。然而,这几年热衷于红色题材的我,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辛勤劳动。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搜集资料,读老将军的回忆录,确立主题、寻找角度、选择表现形式、写拍摄提纲……开始了创作上最初阶段的耕耘。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们大多是90高龄以上的老人,已纷纷进入耄耋之年,在人民共和国的将军谱中,依然是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随着这些横戈马上,为新中国奠基的一代老将军的逝去,记录他们的足迹越发显得珍贵。尤其是老将军经过战火洗礼,在一仗接一仗的拼杀中能够幸存下来,在我的眼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特别是他们从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成长为将军,这几乎在任何国家的军界都是少见的。追寻他们的人生踪迹,再现他们的风雨历程,渐渐地成了这个片子的主题。

    对这个极具挑战的选题,我非常喜欢,好在以前也有过做这类片子的点滴经验。对军人、军营、军衣一直怀有幻想,记得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街上有穿着绿军衣的解放军走过,总会多看几眼,然而长久存在心里的那份神秘,直到5年前的2002年金秋10月,拍摄了一部反映渡江战役的系列片《打过长江去》,才被打破,这也是我做为编导第一次涉猎的军事题材。寻访渡江战役的亲历者时,在南京军区,找到了时任15军44师的师长兼政委后来成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上将,就在摄影师架设机器时,我和向司令谈起了18岁学校毕业,特想当一名女兵,由于眼睛近视,后来没能走进军营成了我人生的一大缺憾,而幽默的向司令马上追问了我一句:“那你有没有成为军嫂啊”。当时我很尴尬,我说:“报告向司令,没有军人看得上我,所以非常遗憾没能成为军嫂”,向司令听了哈哈大笑,第一次在军界高层领导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以后我和向司令成了好朋友,无论是向司令到北京,或者我去南京都一定去看望他。更加幸运的是2003年1月3日,在八一大楼,这座矗立在西长安街的神圣殿堂,我走近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面对镜头,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迟浩田将军和我谈起了他的军旅生涯,一个教书先生怎么成了将军,他参与过的战役、他怀念的战友、以及战争年代先后7次身负重伤……这些就成了我总想再为 “最可爱的人”做片子的原动力。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推出我们的作品《回望硝烟》可以说是一份献礼。

    “朴实、自然、清新,”这是专家们看了《回望硝烟》一片子的一致评价,也是我最初做这部片子的构想——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朴实无华,把辉煌的人生和朴素联系起来,整部片子追求的就是在朴实、平和中具有文学的思考,历史的展现,用现代人的独特视角,重新解读军营、审视军人的天职。透过人物故事、人物的命运,来揭示他们的人生。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而言“故事是第一位的”如何把故事讲完美,尤其是把纪录片编得像电视剧一样好看,但又不同于电视剧的虚构情节等等,能否借用电视剧的手法讲故事,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个片子应该说下了很大的功夫。以人民军队建军80周年的历史为背景,经过我们精心筛选出的很多事件、故事是非常动情,催人泪下的,很多审看过片子的同志有同感。

    从纪录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所拍摄的8集系列片,让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老将军们讲述他们的战争人生,以老将军的亲口讲述为主线,以人民军队走过的80年的风雨历程为背景,亲历者的故事将我们带入那烽火连天的硝烟战场。再加上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新影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史料,用现代年轻人一种崇拜、崇敬的心里去拜读他们的人生,把他们经历过的最精彩故事表现出来,透过发生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体故事,展示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一路征战,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幸福,所经历的战火硝烟的岁月。以小故事来展示宏大的主题,“回望”为我们宏大的历史题材找到了鲜活的切入口。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将军如诗如歌的经历,如不挖掘记录将永远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法复制、无法挽回。我们摄制组的同仁们正是抱定了这样的态度,来完成这个片子的采编。

    文学的思考与历史的展示、揉和,把这些历史的碎片勾连起来,让将军们回首他们所经历过的那段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岁月,“回望”把我们带回到80年前一支被称为穷人队伍的那一历史瞬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样的平凡而渺小,但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一旦义务反顾地和祖国人民这个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决心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国家繁荣、民族兴旺,就具有了不畏艰险,九死不悔的豪气。整个创作过程中对心灵触动最深的即“和平”是一条用鲜血铺就的路。

    我几乎问过每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老将军,从当兵的那一刻起,和战友一起奋战在沙
 场,身边牺牲过多少战友,没有人能回答我,他们告诉我两个字“无数”,正是这无数
 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日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铸起了共和国的这座大厦,这座丰碑。

    在总政治部副主任史进前将军家采访,他说:“ 1953年毛泽东在13陵水库视察对他
 们讲过一句话‘我们这些人都是偶尔剩下的’。”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能够活下
 来,每个人都是弹痕累累,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差点革命成功了”。

    什么是英雄?催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时代造就了英雄,革命的大洪流给了他们非
 凡的人生,他们是共和国真正的英雄。几十年的征战,几十年的奋斗,正是千千万万的
 烈士用鲜血把“和平”印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一年半的时间,我们走访了116位老将军,亲耳聆听他们讲述了一个个封存在心底里最难忘的事、最想说的话、最思念的战友……

    2006年6月7日,采访开始的第一天,第一个接受摄制组采访的是在空军总院住院的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面对镜头,他讲述了70多年前,福建沙县夏茂镇一个年仅15岁的青年,第一次看见了红军,于是当上了红军,从此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融入了革命军队大学校,开始了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特殊生涯,直到母亲去世,他也没能再见上一面。而母亲送他参军时挥手送别的那一幕,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作为这部片子的总编导,我也是一名母亲,我开始思索着,如何确切地表达他们那份特殊情感:一方面穿上这身军装对人民军队的情,另一方面对家庭、对父母、妻子、儿女的情。

    正如胡耀邦说过:“我们这些20世纪的中国人,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要多吃一些苦,要舍得为人民的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这是子孙后代的幸福所要求我们的”。他们既不懂军事,也没有上过正规军校的普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更没有想到过要当将军,是血与火的洗礼,是战争这所大学使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将军,是战争改写了他们的人生。当年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如今是白发苍苍的共和国的功臣。

    日前,当迟浩田将军的秘书代表首长观看了这部片子的片段、章节后,握住郭本敏厂长的手说了一句话,“全军230万官兵感谢你们做了这么一部好片子。”这是对我们摄制组一年半所付出的辛劳、辛苦给予了最大的肯定,我们牺牲了许多来做的这个片子是非常非常值得的。

    回望走过的战争历程,追忆曾经的非凡岁月。一次次的心灵洗礼,一次次的心灵振颤,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倾注了我们大量心血的这部作品,奉献给血液中流淌着军绿色的最可爱的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
北京创典时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