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晖,汉族,1929年生。历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电影摄影师,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故事片摄影师。
        主要作品:故事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三家巷》、《山里红梅》、《毕昇》、《山下是故乡》等;纪录片《官厅水库建设》、《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广东小水电》、《针刺麻醉剖腹产》等。
 
新中国第一位故事片摄影师——王云晖

于得水

 

    王云晖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首位故事片女摄影师。1950年她从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队派至电影学校培训班学习,毕业后继续担任新闻纪录片摄影师,后来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我曾与她多次合作拍纪录片和故事片。从她身上学到了先做人,后做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电影艺术的好品德、好精神。她为人诚恳,对待自己非常严格,对待工作从不马虎、不对付、不凑合,每拍一部片子都精益求精。
    由我编导,和她合作摄制的纪录片《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的好榜样》,记录了广东省顺德机电厂为支持农业派出一支下乡深入田间服务,维修农机、水电等的小队伍。这支下乡服务队不分早晚,哪里需要,就把船划到哪里。为了真实地记录他们深入田间、农舍服务的生活情况,我们乘小船跟工人师傅去各地。王云晖迎着烈日,扛着摄影机不断地抢拍镜头。她不怕蚊虫叮咬,一会儿赤脚在泥水田地里,一会儿又在杂草丛生的田埂上,不时弯腰去拍镜头。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动了工人和农民们。白天,她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夜晚,她睡在农家潮湿的石板地上,以致后来得了风湿病,留下后遗症,一到梅雨季节,就腰酸腿疼。由于她工作认真,拍得好,此片成为宣传地方工业为农村服务的先进典型纪录片。
    接着我和她合作拍摄纪录片《乡渡》。影片记录了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政府为了解决农民交通不方便、乘船难的实际问题,专门开设一条乡渡船。这条船沿坦洲河岸航行,旅客随时招手,船随时停靠岸边,让旅客上船。这是一条方便农民、服务农民的乡渡船,是广东省交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这条船上的工作人员每天早起航,晚归航,一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他们没有节假日,越到节假日越忙。节假日农民到镇里来买卖东西的人多,串亲戚的人也多,这条船就越忙。我们抢拍得就是节假日。一天下来王云晖累得要命。为了赶拍早晨日出的镜头,她4点多就到现场去等日出。为了抢拍夕阳西下、满天彩霞的乡渡景象,她一连几个傍晚守在河边,经过她5天的耐心等待,终于拍到乡渡船航行在满天彩霞里的镜头。她为了拍好每一个镜头,如实地记录真实的生活情况,迎着风,冒着雨坚持在乡渡船上,直到拍好老乡们上船、下船及船靠岸等镜头。船头掀起浪花,拍打在她的头上、脸上和身上,全身被浇得湿淋淋的,但她全然不顾,仍然坚持拍下船员们如何为乡亲们服务的情景,为影片增加了色彩与真实生活内容。晚间回来,她总是抽出时间与大家一起研究次日应拍的内容,把工作做完了,她才能休息,次日又比别人早起床。她这种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王云晖同志能坚持搞摄影师工作,这与她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冲天的干劲、敏捷的思维以及灵活的手脚是分不开的。我们拍过一部纪录片《针刺麻醉》,影片记录的是广州军区总医院张忠慧医生给病人动手术时,不是用麻醉药物,而是用针刺麻醉。这部片子后来成为人们熟悉的经典纪录片。要拍好此片,需要摄影师眼快、手快、灵敏,镜头全靠抢拍。她一个人扛着摄影机在手术室拍下医生给病人动手术的全部过程。
    我们不能进手术室,只好上二楼透过大玻璃窗,看她拍摄。只见她一会儿站在凳子上拍,一会儿又蹲在地上拍,护士不时给她擦脸上的汗珠,她一直忙了两个多小时才拍完做手术的全过程。她这样认真工作,感动了医生和护士。院长特意来向她表示感谢,称赞她:“不简单的女摄影师!有一手熟练的摄影技能!佩服,佩服!”此片在影院放映时,有的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真刀切开胸膛,看得晕倒在影院,可见王云晖拍的镜头是多么逼真可信。解放军医生张忠慧带此片去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做中西医学交流的教学片,外国朋友都赞赏这部片子拍得好!拍得精!
    我和王云晖合作时,她不仅仅天天实际操作,拍摄镜头,同时,她还提倡创作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她常利用阴雨天不能拍摄的时间,和摄制小组同志坐在一起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纪录片的特征等。她说:纪录片一定要坚持真人真事,不能弄虚作假,一切都是真实的。真实性就是党性原则。她还说:纪录片没有故事情节,但不可能没有细节真实。纪录片要讲究细节,真实拍摄的细节,对纪录片非常重要。因此,在拍《广东交通联运》纪录片时,我们跑遍广东各个地区、市汽车站,抢拍了一些细节。如海南岛的与广东北部山区的妇女穿戴打扮不一样,她都拍了下来,有鲜明的对比与地方特色。纪录片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她的拍摄只能采取选择的方式来进行,不能用拍故事片方法,由导演去摆布,去干扰,去导演。她这些纪录片的观念,至今仍有意义。纪录片就是记录生活的真人真事,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她的纪录片观念是正确的。
    相信很多中年以上的观众会记得《七十二家房客》,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故事片,摄影就是王云晖。她是一位好的新闻纪录片摄影师,也是新中国第一位故事片女摄影师。她拍摄的故事片作品有《七十二家房客》、《三家巷》、《海望》、《山下是故乡》、《山里红梅》等多部。我和她合作拍摄历史故事片《毕昇》,是讲述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昇的传奇故事。此片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团中央选为全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王云晖深厚的摄影功力居功至伟。她把剧中的主人公毕昇拍出了个性美。她拍人物形象讲究构图美,讲究色彩处理,前景与后景,服装、道具与环境背景的色彩和谐美。她用光讲究,注重人物的眼神光的运用,把毕昇人物形象拍得很有神韵。她根据我写的导演分镜头剧本在不同场景中找好各种不同角度,每场戏都是多角度去拍摄人物。为了拍好每个镜头,无论是高一点,低一点,还是小摇、小升降,她都不怕麻烦,总是精心地设计好、拍好。她讲究运动镜头的运用,为了把一个歌舞场面拍活,不仅用了轨道,还运用了升降镜头。她很讲究光的处理,每场戏从布光开始,她都指挥照明师个个到位,人人精心去打光。她要求照明师把气氛打出来,要打出层次,打出质感,打出人物形象。她认为摄影师是用光做画的造型艺术家。
    王云晖同志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奋斗了一生。她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为人、她的爱岗敬业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摘自《俯仰之间——中国三代女摄影师》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