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竹到凌云老更青 谭竹青:活在居民心中的“小巷总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4日 18:05 来源:

  2005年12月6日7时许,寒风瑟瑟,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附近路口已被交警部门封闭,路上行人步履匆匆,大家都涌向一个地方――“小巷总理”谭竹青的家,去送别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最后一程。

  谭竹青1931年出生,生前担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员会社区主任兼党委书记。48年来,她先后4次放弃招工招干机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和家里的炊事用具办起了第一个小饭店。如今十委已有生产、生活、服务网点共18个,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安置社会待业人员500多人次。1989年,谭竹青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3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居委会主任,获“孺子牛”奖。2005年11月29日,谭竹青因病住院,12月3日不幸辞世。小巷无名惊天下

  1957年,26岁的谭竹青从长春市大屯(现富丰镇)出嫁来到了二道区,不久,便担任起东站街道办事处东站十委居委会主任的职务。

  开始,她带着一些待业青年出劳务、搞清洁、做弹簧,什么能挣钱干什么。不久,谭竹青觉得不行,思来想去,她决定居委会自己开饭店,她带头拿出了自家的全部积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集资,建成了居委会第一家饭店――“如意小吃部”。每天凌晨二三点钟谭竹青就领着人到东大桥批酥饼;“小吃部”的人则和面、磨豆子;清晨6时多,豆浆、果子、酥饼,可口的早餐制作完成;紧接着,便是一番供不应求的热闹景象……谭竹青和东站十委就是从这家饭店起步,随后鞋厂、饭店、商店、成衣铺,各种自办企业相继办了起来……

  1984年,谭竹青有了几万元,她想盖两座小楼,一来用于开敬老院和托儿所,二来用于办公。但是,这几万元根本不够!当时,已经50多岁的谭竹青便开动脑筋,带着她的同事到处“遛达”,看到哪里施工拆房子,她就上前搭话,接着便以最低的价格买下旧木料、房架子和旧门窗;至于沙子则到伊通河滩去挖;水泥和砖则向施工队去要……没多久就把全部基建材料给凑齐了!可是“人力”又从哪里来呢?正当谭竹青一筹莫展之际,走来了一大帮曾经得到过谭竹青帮助的小青年……于是,谭竹青的老伴宋国华出任技术工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则负责打杂甘当后勤。3个月后,总面积达480多平方米的两座2层小楼终于盖起来了……不久,12位孤寡老人住进了敬老院,30多名学龄前儿童走进了托儿所……

  这些小楼在长春市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由居委会开办的敬老院,第一个由居委会开办的托儿所,第一个从小房办公到宽敞整洁的2层楼办公的居委会。

  到2002年,东站十委已经有了自办企业17家,固定资产约3000万元,年创产值1200万元以上,居委会也改成了社区。此外,从1985年到2002年东站十委还累计向国家纳税650万多元。

  谭竹青把“手中”的钱都花在了给群众排忧解难上。东站十委过去是有名的“二道洼子”,辖区内的三条胡同和一条街都是土路,为此,谭竹青和同事们利用自办工厂挣来的钱投资110万多元,修筑了3条柏油马路,在人行道上铺设了方砖,种植了5000多平方米的草坪,栽种了1万多株树木,修建了4处绿化景点、2个街心花园,平均每年总计栽种花卉4万多株。1994年以来,东站十委投资150多万元建立了集办公、服务和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并且向居民无偿开放。此外,还开办了校外辅导站,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组织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并且还建成了阅览室、健身房、录像厅、游艺室等各种服务性设施。

  2001年,社区又成立了便民求助中心,实行微机化办公,24小时开放。2005年11月,东站十委最后一个回迁户搬进了新楼房,实现了谭竹青10年前提出的“要让全社区的人住上三气房子”的愿望。几年内,东站十委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居委会,变成了远近皆知、赫赫有名的先进居委会,由此,吉林长春一个无名的小巷居委会在谭竹青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举闻名全国。

  竹到凌云老更青 

  谭竹青经常到居民家走访,在社区居民心中威信颇高。有人说:“不管多大的纠纷,只要谭姨在场,就一定能解决好!”

  一天上午,一居民的妹妹因家庭纠纷,被婆家打得鼻青脸肿,哭着跑回娘家。该居民一看妹妹被打成这样,不由得火冒三丈,随即带上两个弟弟,又找了几个邻居,骑着车便连夜奔往南岭,去找妹妹的婆家出气。谭竹青闻知便一溜小跑也朝着南岭的方向奔去……但毕竟已经是年近60岁的人了,结果跑了一阵便上气不接下气,眼看着那些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渐渐远去的身影,谭竹青心急如焚,她不顾一切地冒险硬是拦住了一辆汽车,去追赶……

  这时候,女方的婆家也聚集了十几个人正在准备随时“应战”,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际,谭竹青赶到了,她大口喘着粗气说道:“你们这样,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谁要……动手,就先打我……”谭竹青手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着……当气势汹汹的小伙子们,得知站在面前的老太婆,竟然是专程从5公里以外赶来劝架的居委会主任时,都觉得心里很是过意不去,随即便纷纷把棍棒扔掉,悄悄地走开了。就这样,一场即将发生的流血事件,被谭竹青给平息了……几十年来,谭竹青一直做着居委会主任,却连正式编制都没有,而她曾经有过4次招工招干的机会,其中有的是到国有企业当工人,有的是到机关当干部,但是都被她一一推辞了。当初,居委会盖托儿所,因面积不够,她便主动提出把自家本来就很紧张的住房无偿地拆掉一半建托儿所。近年来,社区经济发展很快,还为居民建起了安居小区,大部分群众陆续搬进了新楼,可她仍住在不足10平方米、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小平房里,直到1996年底,她才在大家的劝说下搬进了普普通通的二室住房。

  十几年来,按照街道办事处经济承包合同和计划生育等单项承包合同规定,谭竹青理所应当得到的奖金是15万元,可是,她却一分钱也没有要,而是将其全部拿出来都用在了发展十委经济和救济困难户及军烈属的项目上。1996年,吉林省有关部门组织劳模出国考察,每人需要交3万元,谭竹青再次主动放弃了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了社区绿化上。

  得到过谭竹青关心帮助的人总想找机会表示表示,可是大家不敢回报她。有居民说,谭竹青帮助人时阳光灿烂,但是谁要是去感激她,她立即就阴下来,无论是谁都不给面子。对此,谭竹青说:“这个面子我不会给,如果给了,我就丢掉了原则,丧失了党性!”有一个特困职工,谭竹青帮她的孩子申报特困,吉林省妇联资助孩子学习费用1000元。当这名职工拿了200元钱到谭竹青家表示谢意时,谭竹青严肃地对她说:“这钱是党和政府资助特困学生的,我花了,不是犯罪吗?”

  寒风呼号唱悲歌 

  12月3日,操劳了一生的谭竹青因心脏、肾功能衰竭,不幸辞世。12月6日,长春市上千名群众自发地参加了这位“小巷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告别仪式上,一位老友的挽联“小巷无名惊天下,竹到凌云老更青”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正是谭竹青一生兢兢业业、热心助人的真实写照。

  告别厅内,一张张泪眼婆娑的面庞,一声声呼天抢地的呼唤,一句句倾情的诉说……都无不记录着谭竹青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她对别人的关心、关爱和帮助……一些群众见到老人的遗体,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痛哭,久久不肯离去……一位老人泪流满面地对记者说:“这位老姐姐,一生都只想着别人,都在想着怎么让社区内的居民过得更好……”

  还有一位老人哭倒在地上,任凭人们劝说,就是不肯离开。当人们好不容易把她架离告别厅时,她又哭昏在门口。

  东站十委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原本内定被邀前来参加谭竹青老人送别的人并不多,但自发赶来的人却大大超出了事先的预料,结果原来已经准备好的白花数量根本不够,紧接着附近几处商店柜台内的白花也被很快卖光,最后,他们不得不派出专人乘出租车到更远的地方去紧急购买……

  据谭竹青治丧委员会统计,当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省、市、区各级领导有几十人,与谭竹青生前有过交往的上千名群众也自发地前来参加……为此,长春市交警部门还专门出动了25辆警车,100余名警力,用以维持去往殡仪馆道路及殡仪馆附近的交通秩序。来源:2005年12月8日《太原日报》新华社专稿 张育健 马天牧

责编:周铁成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