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从“如意小吃部”起家 1985年向国家纳税金680余万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3日 16:42 来源:

  东站十委地处长春市伊通河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棚户区,三条胡同一条街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居民生活条件也很差,住宅多是年久失修的棚户房,生活服务设施十分简陋,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人们都叫这儿为“二道洼子”。居民抱怨说:“电影里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咱十委这里是泥浆污水无处流!”与此相映的是家家户户人口多,可是有固定工作的却不多;家庭收入少,可吃饭穿衣的难题却不少。作为委主任,谭竹青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下决心要改变十委的落后面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可当时的东站十委没有任何经济实体,缺少经济来源,解决这么多居民的生活、工作困难谈何容易!怎么办?应该先创办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再发展社区事业。可是,这第一脚到底怎么个踢法?思来想去,谭竹青召集居委会班子成员共同商量,决定先从小处着眼,办一个小吃部。

  “咱们办个早餐点,居民们不必起大早排队,待业青年还有活干,等委上攒下钱再办托儿所、敬老院。”她的话音还没落地,屋里就开了锅。“谭姨您看,咱一没房,办公在您家这铺热炕上;二没钱,看孤寡老人、买办公用品还得您自己掏腰包;三没技术,怎么办早餐点儿?”可是谭竹青的态度很坚决。之后,她又召集大家开了好几次统一思想会,讲明情况、分析形势,同时以自己的行动给大家鼓劲儿。

  没有资金,她和老伴商量,带头把自己家里仅有的450元钱拿了出来。那时人均工资只有30多元,45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其他人看了都很受感动,东家把准备给儿子办喜事的钱拿了出来,西家把买电视机的钱拿了出来……谭竹青知道这都是大家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又把自己家的锅、碗、瓢、盆、饭桌、菜墩全都搬到了饭店。家里搬得不剩什么了,吃饭的时候谭竹青一家人只好坐在炕沿上将就。

  没有铺面,谭竹青就带领居委会干部和委上的待业青年,推着手推车到伊通河挖沙子,光着脚丫脱土坯,走街穿巷捡碎砖头,看见工地上拆房就上前搭话,请人家“支持”一些旧门窗木料。料备齐了,谭竹青的丈夫、时任跃进水泥厂行政科长的宋国华又当瓦匠、木匠,又当电工,还客串“建设总指挥”,居委会的干部、待业青年当大工小工,周围居民也纷纷献工,几天功夫,一间10多平米的“如意小吃部”盖起来了!

  小吃部开张前,谭竹青带着大伙忙得没日没夜。每天早上两三点钟就起床,一会儿去市里批酥饼,一会儿和大家和面、磨豆子。当时的物价低,批一块酥饼9分钱,卖一块酥饼1角钱,每块酥饼只能赚到一分钱,有时饼在运送的路上被压坏颠破,谁也舍不得动一口,留着能卖回个本钱。

  “如意小吃部”正式开业的日子到了。那天早上六点多钟,热腾腾的豆浆,香脆可口的大果子、酥饼摆在了长春市八道街路口,川流不息的上班族成了他们的第一批顾客。谭竹青和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乐开了花。不过,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打扫完早餐的“战场”,小吃部里又忙开了,淘米、炒菜、压面条儿,锅碗瓢盆响成一片。谭竹青知道,东站十委的居民知道,他们的日子兴许就从这里好起来了呢!

  在谭竹青的带领下,十委还先后开办了服装厂、制鞋厂、装璜公司等17个委办企业。从那以后,十委社区没有伸手向政府要一分钱,没有向银行贷一笔款,甚至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费用也不用财政负担。目前,十委的17户企业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创产值千万元以上,1985年以来,累计向国家交纳税金680余万元。

责编:周铁成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