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cctv调研区频道 > 管理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争夺"名人故里新闻时常见于报端 应超越狭隘眼光

CCTV.com  2010年05月28日 11:0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白是哪里人?曹雪芹的故里在何处?近年来,“争夺”古代文化名人的新闻时常见于报端。无独有偶,许多地区为塑造本省文化形象,纷纷立项并组织专家撰写“省域文学史”。这些都反映了各地方对盘点当地文化资源,乃至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视,本来无可厚非,但其中存在的不尊重历史真实、不尊重文化规律的现象却令人担忧。

  当下流行的“省域文学史”,多以当下的行政区域为界限,搜罗和编排自古以来的文学人物与作品,极力突出文学和文化的地方性,渲染文学和文化的区域特色。殊不知,这样的文学史书写方式极易造成学理上的漏洞与弊端。

  首先,文学史的省域化说不通。现在的省份,在古代并不都有,就是后来有了,边界和区域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动也很大。这个地方出现了作家,在唐代的时候可能是安徽,但在宋代的时候却变成了河南。从现在的省域观念来看,不可避免出现了交叉和叙述的模糊。用现在的行政区划去套古代的行政区域,颇似关公战秦琼。即使在近现代,行政区划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从大的省区的增删,到小的地方的合并,也是常有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在相对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内,文人作家其居住和生活往往是流动的。出生在江苏,生活在安徽,去世在湖北,最后这个作家到底是属于哪个省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李白。他出生在碎叶城,后来辗转到过许多的地方,最后死在安徽。用省域文学史家的眼光来看,不知道他到底是俄罗斯作家还是安徽作家?

  其次,文化的省域化同样荒诞。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客观存在的,燕赵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各有特色,差别巨大。但大的文化圈在很多的时候是跨省域的。如楚文化圈就囊括了安徽、湖南、湖北等多个省。省域文学史极力强调特定省域的文化,实际上不但割裂了而且扭曲了文化的真实存在形态。由于这样的省域文化性是预设的结果,往往并不符合实际。进入封建时代之后,中国的民族文化已然形成,共同语的性质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很难分清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创作的地方文化特色。这种民族共同语文学和文化在近现代更加的明显。被有些理论家称为地域文化流派的京派和海派,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京派、海派,看似北京或上海的地方文化,其实却是当时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化的两个阶段。而且京派并不是北京人文化,海派也并不是上海人的文化。就创作而言,存在艺术想象中的地域因素,但其间所谓的“省籍”元素却是非常次要的。茅盾和鲁迅都是浙江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对于浙江水乡和当时地方文化的书写。但是,这样的省籍地方文化元素在他们的创作中,不是主要的。作家们所关心的是“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而不是省籍和地区。所以在阿Q的身上,鲁迅说反映“国民的劣根性”,而不是说“浙江人的劣根性”。

  可以看到,“省域文学史”在基本的逻辑和学理上都存在诸多弊端,而其要害则在于将文化工具化,缺乏对历史真实和文化规律的尊重。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都建立在这个普遍性之上,并且是不断变化、互相交融、超越地域的。以当下行政区划来切割文化,难免一叶障目、削足适履。地域文化史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地域文化史的书写者应该有更大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胸襟,而不是武大郎开店、短视功利地哄抢“文化资源”,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工具化。

责编:郭筱紫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