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媒体报道

中华新闻报:水均益、张郇讲述《国际观察》幕后故事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2日 15:30

  

文/徐 风

  《国际观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打国际新闻专栏,主要是对当日重大的国际时事进行深度分析。在通常的新闻播报中,您了解的是当今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在《国际观察》中,您了解到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的,新闻后面的深层背景是什么,对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反应快速,评论深刻,表达通俗是《国际观察》栏目的特点,国内著名的国际新闻主持人水均益是该栏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

  7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播出区演播室。水均益快步走进直播间,在桌前坐定,习惯性地看了一下时间,21时27分---距离《国际观察》栏目开始的直播时间还有3分钟。他时而同嘉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李绍先、新闻观察员张郇推敲着某些细节,时而又仔细地修改着串词,前方电子钟上红色的数字在跳动,聚光灯下的他神情严肃庄重。

  节目非常精彩,连在编辑机房中忙碌的编辑人员,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伸长了脖子注视着电视屏幕。25分钟的直播结束后,水均益和张郇向记者介绍了栏目的一些情况。

  "就像看球,有的观众是到现场去看,但是评球也得有人,我们就来担当这个角色。"

  记者:尽管我们知道您在国际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深厚的国际新闻功底、丰富的国际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曾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及主持人"金话筒"奖。但是,术业有专攻,从一位专访国际政要、世界商界巨贾和各界知名人士的采访"专业户",到坐在演播室主持一个定位独特、谈话性极强的国际新闻评述性节目,您是如何完成角色转换的?刚开始时是否多少有些不适应"场地"?

  水均益:《国际观察》栏目是我和同事们从春节后开始筹备的,刚参与前期工作没几天,我就被派到了伊拉克。等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是4月下旬了。5月1号被确定为新闻频道试播开始的日子,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但因为栏目组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节目的播出还算顺利。由于栏目的定位和选题的特殊性,又是一个谈话性非常强的栏目,所以我回来后经过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记者:为了将这个栏目做得更好看,使之成为观众喜爱的栏目,您和您的同事采取了那些措施?

  水均益:我们这个栏目到现在已经运行了3个月,到目前来说情况还不错。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不断进行改进,从5月1日以来的录播,到7月1号后的现场直播,力图做到快速反应,强调我们这个栏目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对当天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从具体操作上讲,一是我们组织了一个实力比较强的专家队伍,人数有十多个。二是通过栏目组多年的培养积累,有了几位非常好的策划,张郇和郭建新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两位,他们都有着长达二三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在国际新闻方面阅历丰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一些问题的了解也带有新闻工作者的独到的眼光。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这两位策划人员从幕后走到前台,直接面对摄像机,面对观众,在节目中扮演一个角色,叫新闻观察员。据我所知,在这类国际节目中我们是首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确立这个栏目的权威性,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于国际重大问题进行评述,能够被观众认可,也能够是比较权威的一档节目。就像看球,有的观众是到现场去看,但是评球也得有人,我们就来担当这个角色。而且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我们也力求做到客观公正,这也可彰显我们的权威性。

  新闻频道中唯一采取直播方式播出的新闻专题栏目

  记者:你们为什么要自已增加压力,由录播改为直播?

  水均益:应该说这是我们的愿望,一开始我们就有这个愿望,领导也觉得有这样的必要性,由录播改为直播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这个栏目最独特的、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一个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是直播的。据我的了解,这是中国没有的。这意味着国际新闻、时事评述的环境比较宽松。

  记者:直播有哪能些好处?

  水均益: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直播能跟新闻跟得更紧一点。原来的录播方式在技术上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天21:30播出,到16点就基本上截稿了,可是,从16点到21:30,还有五个半小时的时间,此间某一个国际事件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到现在我们没有出现18点钟变节目的情况,但以后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另外一点就是从栏目的定位上考虑,采取直播方式,一来能够增强真实性、权威性,二来我们能做出快速反应,甚至是在栏目播出的过程中做出反应。从改为直播后我们就感觉到了它的合理性所在,我们不用中间再有这么个时间空白,好几次节目都是中间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进演播室的瞬前,甚至我们已进入到演播室开始做节目,耳机里传来导播的声音,说有一个最新的画面,或一条最新的消息。在我的前方有一个电脑,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迅速地给我传过来,我马上就可以把它发布出去,并随即请我们的专家和观察员就这些最新的动态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也非常符合新闻规律。记者:今天晚上直播内容是不可先知的,原本定下来要直播的是什么内容?那个内容还播吗?水均益:本来节目是提前准备的,但是有时候,头一天跟踪了一晚上,可是世界上又发生了很大的突发事件,比如说沙特爆炸、非洲小国政变,包括这次的乌代和库赛被杀事件等情况,就要马上改弦更张,在很短的时间内核实消息的准确程度,查阅大量资料,组织材料,联系长期研究这类问题的专家来做直播。过去准备好的材料和短片就只好作废了,因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群众对原来那个问题的关注度已经下降,那就不能再播了。

  记者:《国际观察》是新闻频道唯一的一个采取直播方式播出的新闻专题栏目,天天有直播,而且是在晚间,你们的工作状态有了怎样的变化?

  水均益:对我来讲,无论是作为出镜记者,还是作为主持人,经历过无数次直播。但在新闻频道的这样一个专题类新闻节目中天天做长达25分钟的直播,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一是时间紧促,从以往的每周一期成为如今的几乎每晚一期,二是访谈的直播形式,通过与专家和观察员的访谈,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评论和深度分析,它不仅告诉你今天的国际社会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是它还要清晰地告诉你这个事件背后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它会预测这个事件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种种微妙变化。如何把这样的节目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的有深度,但其表达方式有通俗易懂,对错综的关系的阐述又精到和简单,作为栏目的主要负责人而言,的确意味着事业的一个新起点与新突破。除了心理上的变化以外,作息方式变化也比较大,现在基本上是很晚才回家,睡眠时间相应顺延,早晨从中午开始,下午起开始新一轮的工作。但我想,对于我们这个大组,对于新闻中心,对于新闻频道,这样做也算是一次改革吧。

  记者:每天晚上9点到10点,我发现你们组里很多人都在播出区,都在忙什么?

  水均益:我们建立了由栏目组自身人员组成的采编播一条龙的队伍。除了音频、字幕人员是其它部门人员之外,现在你看到的切换、导播、放带、外联等人员,都是我们组的同事,这也符合栏目改革的要求。         

  逼着专家讲故事

  记者:观众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演播室中的人物主要有三个:主持人、专家和新闻观察员。所谈的问题纷繁芜杂,却给观众以脉络清晰的感觉,你们三个人是如何掌握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的?

  张郇:栏目基本的角色定位是这样的:主持人一方面把握和控制话题,另外一方面在合适的时候,提出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专家的答案是全局观点性,是对局势的判断。新闻观察员是提供细节,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和细节、历史背景等介绍。

  记者:如今的荧屏上,谈话类节目数量很多,谈话内容枯燥是观众反映较大的一个问题,可大家看《国际观察》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对此你们有何操作技巧?

  张郇:你可能不止一次地从一些谈话类节目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专家可能从逻辑上把观点阐述得非常清楚,但大多不擅长讲故事。可是我们认为,要想让观众有兴趣,就得讲故事。我有一个观点,假若有10分钟时间的话,我们最多用两分钟来说观点,而用8分钟来摆事实证明你的观点。当然我们并不是单纯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有选择的。比如7月16日,非洲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变,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个人口只有14万人的国家,但是我们通过具体的事情和具体的数字介绍,让大家至少知道了这个国家有很多石油,有能源方面的利益冲突。就连那期的标题都是《小岛政变:全是油闹的?》。我认为每一期节目,能告诉观众一些有用的信息。日积月累,观众也就有兴趣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在设置话题时,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避免说一些大的观点,比如全球怎么样之类的大理论,那样的东西观众是记不住的。节目播出几个月来,如果说有什么可取的话,这方面的探索基本是可取的,基本上是成功的。三个月,节目定位我们还不能说做得非常完美,但努力的方向正确,我们在继续朝着完善的方向努力。记者:水均益说你们的专家有10多个,可为什么观众从节目上看到的好像总是那么几位?张郇:我们的专家相对是固定的,但每一天专家是不一样的,研究美国、中东、非洲、西亚、印度、东南亚问题的都有,大概有十来个吧,中东发生的事情比较多,现在每天的头条都是巴以等热点,所以近来见到的面孔大多是这几位中东问题专家。

  记者:作为日播节目,工作基本周期是怎么样的?就明晚的节目而言,是从明天早上开始,还是从今天晚上已开始,还是从昨天就开始了?

  张郇:作为日播节目周期最多不超过24小时,明天的节目,最晚今天晚上开始筹备。新闻是易碎品,过早准备的东西,新闻性就不强了。

  记者:改为直播时,哪些曾经是你最担心的?

  张郇:改为直播后,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把你的节目拿出去后是不能更改的。以前是录播,画面不好拿回来改一下,现在是直播了,只能一次成功。如果没有突发事件,编辑会编一些背景性的短片,把整个节目的结构弄出来,不准备十分的东西,到时候怕是一分都说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看很多资料,补充很多知识。直播的话题有很多不确定性,走到什么地方,你要说什么话,有些话题事前没有确定性,但要形成一个观点,相应地从不同侧面来表述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得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记者:对于一些不好确定的消息,如何统一说法?

  张郇:资料也好,新闻也好,都要是经过多方确认,不能轻易当真。国际新闻的报道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但我们通常按照基本新闻规律办,不确定的按不确定说,确定的按确定的说。

  记者:在你们的心目中更为理想的《国际观察》是个什么样子?

  张郇:更加时效性、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更加趣味化、更加接近观众。一句话:观众说"挺好看的"。记者:那你们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让观众觉得更好看?一是充分发挥谈话的魅力,就是未经删减的现场谈话魅力。二是要增加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短片也好,外来画面也好,都要进一步增强可视性。

  记者:你们觉得由水均益来主持《国际观察》,有何更多的优势?

  张郇:10年前他就作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积极参与了海湾战争的报道,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批赴战地采访的记者之一。在阿以矛盾、巴以冲突等方面, 他进行了长期的、多角度、全面深刻的报道,是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中东问题有深刻研究、独特见解的记者之一。 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后,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栏目记者、编导、主持人。在海湾战争、波黑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是国内著名的战地记者。在人物采访方面,他已经有了100多次重要专访的经历,独坐国内新闻界专访具有世界级影响人物的首把交椅,他曾专访过安南、普京、克林顿、布莱尔、金大中、穆沙拉夫、阿罗约、托莱多、阿拉法特、卡尔扎伊、马哈蒂尔、穆巴拉克、查韦斯、纳扎尔巴耶夫、基辛格、比尔·盖茨、多明戈、泰戈·伍兹等等,在国际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新闻主持人,他深厚的国际新闻功底、丰富的国际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他一直在搞国际新闻报道,搞过无数次直播,也有极丰富的主持经验和公众关注度,这些都是很难得的。由他担任新闻频道《国际观察》栏目的主持人,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后记

  水均益还清楚地记得新闻频道开播那天《国际观察》的主题:"巴以停火:难得又脆弱",其讨论的主题就是当天开始生效的巴以停火声明,而这份声明的发布也仅在一天之前,巴以冲突和巴以和平,是今天国际社会的一大热点,选择这个话题在当天不仅有很强的时效性,也有很大的关注度。《国际观察》作为央视新闻频道力推的名牌栏目,在开播当天一定要表现它应有的气度和优秀,这是水均益之前一直考虑的问题,那天的节目一定要精彩,一定要深刻,也一定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随后几期的《国际观察》,其话题有"伊拉克:"响尾蛇"为何出笼"、"利比里亚:美国面临选择"、"巴拉迪的使命"等,一个比一个精彩,逐渐在观众心目中奠定了其深刻理性的节目风格,目前在一个节目满意度在线的小型调查中,其支持率85.85%。水均益认为,比起九十年代主持国际新闻,如今的人们对国际新闻的关注与日俱增,一个优秀的国际新闻节目也必然会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他乐观而勤奋地做着观众喜爱的节目,不知不觉中十年过去了,一天一位朋友叫了一声:"小水"也有白头发了,他微笑着说,岁月不饶人,是有点觉得自己老了,我可不会那么麻烦地每个月都去染发什么的。那位朋友说,你可是越老可能越有权威感,做新闻越有味道。

  "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说这话时水均益的眼神很温柔,与那个畅谈国际风云,面对各国政要犀利问答的名嘴水均益仿佛判若两人。

(编辑:晓星来源:中华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