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大吉迎春——2005鸡年新春花鸟特辑 > 正文

“金鸡”意象与英雄气概 
——林成翰的水墨金鸡图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5日 15:40)


  祖籍山东胶东地区的林成翰出生在辽宁大连,自幼家境贫寒,他未想到有朝一日成为画家,更不可能想到以画鸡而享誉画坛。小时候仅靠母亲养鸡储蛋的微薄收入交纳学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种下了对鸡的亲和感与相知之情。鸡的千姿百态,都在头脑中烙下生动的形象而挥之不去。

  那时他常以树枝、石块做笔在地上画来画去。日积月累,鸡的形象,便烂熟于心,手到擒来,这为他日后画鸡铺垫了相当厚实的生活基础与感情基础。我认为,林成翰的绘画体现了“北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源于包括渤海湾在内的那种粗犷、雄健、丰厚与神秘等文化特点,及发源于北方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精神。

  观林成翰画鸡,使我们在激昂、率意的笔墨抒写中,隐隐感觉到他内心充实的生命渴求,并清洗掉古典主义的苍白、感伤与纯粹摹仿带来的枯燥冷漠,看到其对鸡及花鸟题材的表达与多样性追求:不以精确理性和繁复制作的形式体现,而以胸有成竹的随意性,挥洒自如的偶然性驾驭笔墨,把从现实世界中撷取的形象演化为放荡不羁的生命野性的风采,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大写意的花鸟画的表现方式。林成翰笔下的金鸡,以大写意的笔墨表现,充满粗犷的原始味与力量感,令人在欣赏中产生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

  画家追求发现和创造,在形象表现中,充分运用书写性的力度与墨色激扬的美感,以及奔放与粗犷的韵味,使之对鸡的表现与艺术追求中的原始力感相吻合。鸡的意象化造型,张扬着画家对一种雄赳赳的英雄气概崇尚。林成翰的创作,以凝炼的手法获得极富表现性的、理想化的造型变化,运用的大写意手法,让恣肆的笔、墨、色与点、线、面在意象表现中注入了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感,以及一股强烈的张力。

  林成翰以鸡为主的花鸟画,线条简练、意象与符号相融。满幅的金鸡,英姿勃发,仪态万千,它们或勇或怒,或憨或稚,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引颈长鸣,最能体现其雄姿的便是那点点红冠,像火焰一样耀眼。

  林成翰以写意水墨画鸡,用笔流转劲健,特别是他引入书法艺术的“书势”入画,转为“笔势”,使笔墨以重迭交错的丰富层次克服造型的单调平板,譬如,鸡腿的几笔简洁勾勒,极具结构性,可谓“行草用笔,不依前后”,更富于表现性;而鸡尾则几笔大写,由中锋转侧锋,笔止而势不尽,创造出英姿勃发的令人遐想的意象。

  在整个笔墨表现过程中,他在追求笔锋运动的方向富于变化和节奏感的同时,保持着用笔及线在写意中的连贯和自然。特别是表现鸡的傲然神态时,那种动感时时存在于笔与线的书写过程中,存在于点、线、墨、色之间,存在于笔势变化的节奏之中。譬如,他往往以极劲健的线条,按结构去表现出鸡胸、鸡腿等关键部位,线的运用多意到笔不到;特别是腿、爪的短线,劲挺有力且富于变化,与鸡尾的率意粗放既对比又呼应;鸡尾以大写意用笔,特别是中锋落笔时的运行方向,至尾端的羽毛则以提按转折的多种笔法表现出鸡尾的丰富性,并在羽毛尾部以飞白收笔,平添了鸡的精气神。

  这种“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的笔势,分明吸收了书法线条的优长,达到“势”、“韵”兼得的理想意象,表现出艺术化的金鸡的象征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围绕鸡的意象展开,吸取书法的笔势,使书写取“势”根据设定各有情态,造成用笔的丰富复杂,墨色的润泽饱满多变,遂使鸡的神态生动多样。另外,诸多的笔势倾向统一于鸡的意象造型,公鸡、母鸡、大鸡、小鸡、群鸡等,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笔势,使笔势在繁复之中统一于意象表现的主体,达到从无序到有序,从偶然到必然的整体效果。

  实际上,在绘画过程中,林成翰全面调动了笔、墨、纸等各种因素,并对笔势、笔法、用笔进行了探讨,对各种线型——中锋与侧锋,拆搭之势的方圆、平逆、藏露等进行了整合与筛选,使他的水墨金鸡具有耐看的形式意味,并体现出古拙瘦硬、刚劲浑成的骨力气韵。

  多年来,林成翰潜心笔耕,寂寞于绘事,他曾以《百鸡图》一鸣惊人,然而,他不断否定自己,探索创新,谋求在有限的绘画空间获得“一墨大千”、“余味无穷”的效果。取势为主是他艺术的主要特点,在“随意赋形”的自由抒写中,在以“势”抒怀的创造中,他获得了最大的愉悦。

  特别是他自身超逸的情怀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自然的理解与认识,对生命运动的活力捕捉等,都通过笔端得以流露。显然,基于上述种种,林成翰的作品,无论是《百鸡图》、《双鸡图》,还是《龙年大雪》,乃至其它的花鸟画《菊图》、《牡丹》、《荷》等,都将“生发不穷之意”有序地展现于画面,使观者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


  

  来源:中国书画报

责编:海燕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