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tv.com/')">
>> 黄宾虹专题

黄宾虹品画卓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5日 15:01

  王克文文

  黄宾虹先生论画著述深广精到,于画史、画理、画法外,在画品、画鉴方面,也偶有涉及。虽不如其他论述系统、全面,却不乏言简意赅和见解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先生与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因此这也是体现他创作观点和艺术思想不可忽视的一面。

  画论中的画品,是对绘画作品鉴赏、批评,确立审美标准的研究命题,"逸"、"神"、"妙"、"能"等不同画品称谓,是古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评画标准,是对艺术水平高下的审美判断。提纲挈领的品画称谓,对形成和确立中国绘画批语的审美层次和鉴赏体系关系很大。


  宾虹先生在《谈因与创》一文中讲到:"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古来逸品画格,多本高人隐士,自寓性灵,不必求悦于人,即老子所云知希为贵之旨。"从先生之段话里可以体会三层意思:一是讲"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中唐朱景玄曾经在《唐朝名画录》序中,讲到唐以来"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不论其善恶,无格高下"的品评体例,使人看了没有鉴赏考查的标准,所以朱景玄模仿盛唐时张怀瓘的《画断》,第一次提出了于三品之外增加逸品,成为"神、妙、能、逸"四品。对四品的概念,尽管后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基本审美层次、框架已经确立,对后世品画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宾虹先生在这里无疑是肯定四品分档的基本概念,接受四品评画的术语。二是讲"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前句讲唐·朱景玄的评画看法

  --神、妙、能,另加逸;后句讲宋·黄休复品评新标准--逸、神、妙、能,逸品地位提高,品序变易,反映了唐以来绘画创作思想的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画家抒情遣兴,文人画兴起,表现出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上的变化。三是先生这里单提"逸品画格",看来并非偶然,我们从他有关品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黄休复逸品为首的品序。

  宾虹先生遵循传统的品画称谓,但又从中发展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重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观;简而有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离象取神的审美判断等。

  重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观


  宾虹先生常从书画艺术共通的规律来论述画艺,这是从中国书画本身沿革规律出发的。他说:"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起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这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从直觉的审美感受上来评的,它不同于"逸、神、妙、能"四品论画,但却包含了四品批评标准的某些含意在内。上、中、下"三品"论,以笔墨气息所构成的综合性整体效果为衡量标准,强调"重要在用笔"。认为这是中国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张画成为艺术品,"为人所不能到",能耐人寻味的重要条件。宾虹先生在论画中非常重视笔墨的艺术要求,明显的特点是常和书法艺术联系起来论述。他在《论画书简》中讲:"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由此基本观点引伸出"重要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的独到见解。中国画重"意"。从造型手法的民族特点来说,用笔主要依靠线条的运用。这在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中就已确立,在辽阳、望都、洛阳等汉墓壁画中也可见简率而流畅的线条运用,它有一中天真稚拙的情趣。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内涵和作用。线条的运用始终是中国画主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体现中国画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画讲笔墨体现在线条运用上,书法基本道理与此是相通的。宾虹先生晚年山水画,"写"的意味更浓,点线的交织,变化更为丰富,对构成画面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风格关系很大,能更多摆脱具象的束缚。我们从宾虹先生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笔法中可以看出,他大都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阐述问题的。认为"古人练习用笔之法,笔法成功,皆由平日金石碑帖法书而出",他自己也深有把书艺运用于画艺之中的实践,但他绝非游离于客观物象去追求笔墨的情趣。他明确提到"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后所得。"同时,他又十分强调从造化中悟出笔法。现代学者论书画艺术的共通规律和特殊规律者不乏其人,而宾虹先生的论述更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切合实际的特点,特别是他提到的以中国画用笔特征作为"三品"来品画的观点,确实是先生的新创见。他把笔法作为衡量画能否达到上品要求的标准,如其所说:"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这种说法反映了先生通过笔墨表现物象内在神韵的一贯美学见解。他认为:"古人名作中在笔力之强弱优绌,不重外观之美,而重内部之充实而已。"纵观历来笔墨造型:唐人重法度,华丽精巧;宋人重物理,精密不拘;元人重意趣,挥写自如;明清重性情,洒脱抒放。尽管风格多有变化,但重在内部充实的用笔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先生认为作品能经得起反复欣赏的基本条件。

  宾虹先生提出"重要在用笔"同时,又谈到"有四病,邪、甜、俗、赖"。他认为"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模仿。"一张画创作出来后,观赏者的评论是审美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六朝以来,画品要领逐步确立,形成品评风气,表明绘画创作的发展,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和理论探讨风气的活跃。"逸、神、妙、能"等品评称谓是一种意会性的审美观念,不象"六法"那样属于较具体的创作准则,也不象郭若虚论画有"三病",刘道醇论画"六要"、"六长",李开先生作画需"六要"等具体的格法要求。画家的思想意图和表现手法总是互相渗透,然后形成整体气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照宾虹先生的讲法"画要重内在美",由此形成的画面气息也是靠意会而传达的。绘画作品,表面上看是一张画,实际上是作者内心学养、品节、胸襟、境遇所凝集的艺术品的体现,所以古来就非常注意人品和画品的因果关系。

  简而又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

  古代画论对逸品评述,大都认为是风格简约,洒脱自然,不事精工雕饰,但求一木一石有千岩万壑之趣,而"笔简形具"。以平林远黛、竹石茅亭为趣的倪瓒高品,历来被称为逸格。宾虹先生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讲:"逸品之作,首推云林",认为倪迂逸品山水全从五代、北宋刑浩、关仝的冈峦盘曲,屋宇稠叠而来,是"简之又简,无简不繁"。"其画正在平淡中出奇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先生在论画中曾多次提到过"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简笔难于细笔",要求达到"极简之处,而有极工之意行乎其间",表现出"文人画之空疏无具"的特点。


  中国绘画自唐宋以来,由重形象转向重意趣,由以形写神到以神写趣,由传神论转向写意观,由文学性趋向音乐性。从东晋、南朝顾恺之、谢赫、姚最较早的品评要籍,到唐朝张怀瓘的"三品"(神、妙、能品)、朱景玄的"四品"(神、妙、能、逸)评画标准的确立,心脏唐朝张彦远"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美学观。宋朝黄休复"笔简形具,得之自然",逸格为首的审美理想,徵宗画院"专尚法度",神品为上的审美标准等等,特别是由宋到元绘画风格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这些反映在画品方面,品序的变化,在不断丰富着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内容。不同的画品称谓的次序,直接反映着审美层次的递变和转化,也反映着现实和意象的绘画观的交替。"逸、神、妙、能"并不是几个相近似概念的并列,而是特定时期艺术风格的不同倾向,但对四品各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特别是对逸品更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先生"简之又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正反映了他对逸品的一种审美见解。

  宾虹先生晚年的写意之作就具有简约的逸格风范,力求摆脱具象束缚,求脱化,求天趣,似粗疏而内涵丰富。正如他自己所感慨的:"兹捡近作拙画,拟由北宋渐入逸品,老而弥淡,不流空疏",这多少表明了他对逸品的美学意蕴的体会。近年出版的《黄宾虹画集》,多系暮年精品,其中有少数特别能表现他对逸格。如《减笔山水》,潇洒简远,天真幽淡,颇具云林简中求繁的意趣。画中有一段长题,表述自己这幅作品是通过渐江来取鉴倪云林画格。但宾虹先生只是从神韵上取法,师其意而略其迹,突出了一个"简"字。他通过题画文字阐明了自己对笔墨境界的追求。

  逸品原先是包含于神品之中的,随着绘画创作思想、审美意识的发展,有些画家不满足崇尚法度纤细精到的神品的美学趣味,在创作上又追求脱略形迹的笔简意繁的逸趣。之种洒脱自然的画格已无法被神品所包含了,因而很自然地要求在审美判断上找到更合适的表述方式,于是在品评实践中产生了另一美学内涵的审美层次--逸品。逸品脱颖而出,导致"神"和"逸"的艺术鉴赏标准的分化,审美层次向多元化、多向性发展。逸品地位的逐步提高,是有其艺术创作实践和绘画美学理论发展作基础的。

  离象取神的审美判断

  作为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命题--形和神的问题,形似和神似是一组相对的美学概念,而神品和神似的含义又不相同,神似的含义要广泛要多,逸品和神品的美学意蕴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宾虹先生认为逸品是"离象取神,妙在规矩之外",这是从神似的宏观角度提出审美感受的特征。只有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表象--"离象",才能获得自然物象的气质--"取神",达到"妙在规矩之外"的艺术境界。宾虹先生讲:"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难"。这里神似的概念就较广泛,可从品画的逸、神相对于当妙、能而言,也可从逸和神相对而言来理解。接下去他又讲:"东坡云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非谓不当形似,言徒取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乃入鉴赏。"把历来易为人曲解的东坡名言作了解说,结论是一定要"形似之外得其神似"。这里的神似也是体现了宾老"离象取神","妙在规矩之外"的对逸品的要求。


  宾虹先生讲:"作画应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先求"入乎规矩"是基础,再求"超出规矩"是化境。就象由"能品、妙品"升格到"神品、逸品"那样。中国古来的品画审美层次"逸、神、妙、能"四品说,从总体上讲,"逸、神"倾向于神似,"妙、能"倾向于形似,所以也有"神"(包含逸)、"能"(包含妙)二品之说,这是从大的倾向而言的。从"逸、神、妙、能"品序四者的内存逻辑和含义看,学画从源流传授达到能品,此为起点。"能"得自然之形,"妙"得自然之趣,"神"得自然之意,"逸"得自然之气。是否可以讲。之在一般意义上反映和提示了画论中阐明的生--熟--生的学艺过程。宾虹先生讲,"作画宜熟中求生",初习必重在对物象的把握,培养造型的能力,由"无法到有法",从初具理法规范,妙于形似,不失规矩;到逐步心手相应,"曲尽玄微",超出有限的表象的写貌要求,渐入"妙"境,进而达到法度谨严,情态肖似,妙合自然,深化形似,而能得物象之"神";再则"笔简而意尽",抒写心绪,笔简意繁,不拘成法,富有"逸"趣,从有法到无法。正如清·李修易所说,"逸品"应"从能品中脱胎",从"能"到"逸",应是"天分既高,学历兼到"。宾虹先生还讲:"作画不可照抄对象,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去变化对象的状态。"也是要求从如实描写的"规矩范围"中解脱出来,艺术意趣可逐步达到高的审美层次。

  宾虹先生曾说:"学习要按部就班。"他主张开始学习理法,通过临摹打基础,然后"造化为师",融会贯通。认为"求之太急, 亦是障碍",要走天赋和学历并重的道路。他说:"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理,即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基础,掌握自然规律,"使能从规矩范围中变化出来"。 宾虹先生这里正是指明了学习绘画的一种科学方法。

  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本质上是象征的,它虽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是从生活感受出发来创造艺术形象的,但创作倾向还是重于神似。"立意"、"为象",既非侧重于客观的具象的现实美,又非着意于主观的抽象的装饰美。对于反映审美主体(人)和客体(物)的关系,主观情思所熔铸的现实形象,常显现出半抽象意味,以此来求得形和神、真和纪、情和景的和谐统一,中国画的品画标准也反映出这种本质特征。

  我们从古来绘画品评审美的层次论和宾虹先生品画的论述中,可以体会到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辟见解。它包含着传统美学深广的学养,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审美创造的规律性,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编辑:徐建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