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点击主持人 > 主持视界 > 正文

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从哪里来?
——作者:文胜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4日 17:23)

  近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新闻频道公开选拔招聘主持人,在社会上再次引发了一个热门话题: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是院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吗?

  英雄莫问出处

  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2000年“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中,前10名获奖者中只有一个人有主持人专业背景;2000年“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获得者撒贝宁和2003年“厦新杯”主持人大赛金奖获得者包捷,都不是学播音和主持专业的。

  作为“荣事达杯”、“厦新杯”电视主持人大赛的评委,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发现,参赛选手的职业背景跨度很大,中文、历史、哲学这些文科同源的尚且不论,像清华等名校的生物、计算机、气象甚至航空航天等专业的人才也涌入这种竞争,而且大有综合院校毕业的选手更容易胜出的趋势。敬一丹用一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形象地说明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长期以来形成的“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方式。

  过去,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素质评判的标准。而现在,“文化型、智慧型、主动性”等富有个性的素养已经成为新世纪选拔主持人的标准。曾经担任“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总导演的田永明从这些年主持人观念的变化上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好的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相当的艺术修养以及亲和力。他说:“白岩松、水均益和崔永元没有一个是学影视或播音专业的,可他们作为主持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因为他们凭借的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专业设置的误导

  目前,全国各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超过万人。有些电视台有的栏目一天播一次,但有五六个主持人。全国数十所高校都设有播音和主持人专业,每年毕业生达数千人。仅中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每年就有主持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200多人,而且各院校招生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各个电视台对于优秀的主持人仍然是求贤若渴、虚位以待,好的主持人仍然紧缺。

  现实的需求凸显出一个尖锐的矛盾:所谓的“主持人过剩”其实只是“相对的过剩”。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的原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认为,问题出在高校专业设置上。

  孙玉胜分析说,现在许多院校将播音与主持设在同一个专业,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而从电视新闻实践的情况看,二者的培养途径很不相同:一个学生只要天生丽质、端庄大方,再加上播音的专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播音员;但新闻节目主持人却只能来自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编辑,至少要有这个阶段的锻炼。

  孙玉胜认为,正如院校不可能设有“经理专业”和“部长专业”一样,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不应该产生于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中,而应通过实践,看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于实践的结果而不在于学历或出身。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4日 第十三版)

责编:李恩泉  来源:人民日报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