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会战三夏(三)科技:让小麦丰产丰收

 

CCTV.com  2008年05月29日 11: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所写的《谁来养活中国 》这本书里,莱斯特布朗以中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下降等一系列数据,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了质疑。而在2005年的博鳌论坛上,一位中国科学家对这本书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他是谁?他反驳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这位科学家就是我国中科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科技对农业生产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推动力?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李振声的科研成果为例,他研制的小麦新品种小偃系列,就使我国小麦产量增产150亿斤,相当于2400万亩耕地的产量。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而对于“科技的力量”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感触最深的还是普通农民。

  他叫付定久,今年55岁,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立各庄的农民,种了近四十年小麦的老付,见证了建国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的飞速跨越。

  付定久告诉记者,这个变化首先要感谢科技。过去,麦子成熟前他会急得睡不着,最怕的就是小麦倒伏。可是,无论老付侍弄庄稼怎么细心,倒伏现象还是一次次出现。直到上级农业部门在当地推广一个抗倒伏新品种--中麦9号,老付关于倒伏的担忧才宣告结束。类似的品种更换老付经历过近十次,每次都带给他意外的惊喜。

  目前,我国小麦良种普及率达到94%,优质小麦面积达到60%以上。可是,品种只是“科技推动生产进步”的一个部分。新品种主要靠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关键在于千千万万农民群众落实到田间。 祖茂堂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的一位农业技术员,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他感到,技术从实验室来到田间,其中的距离曾是那么遥远。

  1997年,祖茂堂了解到,在付定久家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当年付定久种的五亩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很多看过付家麦子的人都赞叹不已 ,说是一定会有好收成。可是意外偏偏出现。长势良好的麦子怎么都瘪了呢?付定久想不通,这时一个说法在村里悄悄传开了。

  祖茂堂不信青苗神的说法,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就一次次到付定久的地里查看,终于抓到了元凶。祖茂堂把找到的虫子指点给付定久看,并且教给他防治的方法。第二年,祖茂堂专门来到付家的麦地,当着村里人的面夸奖付家的麦子长得好,大家都担心得罪青苗神会再次减产,结果由于付家虫害防治得好,当年创出全村第一的高产。从此付定久和祖茂堂成了好朋友,老付种麦子遇到什么困难,第一个就找祖茂堂请教。可是,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原来,这是祖茂堂在实施农技部门提出的水肥高效利用综合技术,通过合理测土配方施肥和适时浇水,减少水肥用量,节约资源。碍于情面,付定久表面上答应在自家的地里搞试验,暗地里却打了折扣。收获后的结果让付定久大吃一惊,按祖茂堂的方法种的那一亩地,少投了水肥节约了成本,反而多打出150斤小麦。

  类似的事情发生得多了,祖茂堂这个农技员在乡亲们中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措施,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仅2008年春季,就发动了近6万名专家教授和100万名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和技术明白纸1亿多张。

  在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记者了解到,中国小麦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在国际上也位居前列。而随着小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专家预测,小麦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成为助推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这个贡献率如果再提高1%,那么就可以满足我国的粮食生产需求,达到一万亿斤的粮食生产目标。这再次说明了科技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目标。

责编:刘洋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