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解读新农村:“农民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14:31 来源:新华社

  今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个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眼光的“十一五”规划里,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的出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主席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它的内涵。为了给我们的读者一个更详细、更深入的新农村的印象,我们请来了农村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为读者解读他眼中的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新在何处?

  温铁军:在我看来,建设新农村这一指导思想是统管三农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它包含着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要点。

  第一就是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经济观点。我们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以前一段时间发展上有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单纯以GDP掩盖其他的问题。之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管全局的,就在于它改变了单纯以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的倾向,强调了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所以首先应该强调端正指导思想,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要注重综合发展。综合发展就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是单兵突进,不是单一的发展。第二,改变了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观念。人们习惯地以为农村衰落是正常的,因为城市化了,农村如果不衰落城市化怎么能加快呢?人们以为农民离农、城市化加快,农村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不对。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快城市化,但另外一方面不要简单地以为只要加快城市化,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而是同时要注重农村建设。这是重大历史任务,不可偏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针对以往片面地、简单地强调加快城市化而提出的一种新提法。它是有着相当积极意义的。第三,更需要重视的是,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如何让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得到好处。这和以往的强调项目、以为上项目就是发展区别开来。其实人的发展,特别是农民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刚才说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不可偏废,接着应当看到农村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让农民参与进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落到了实处。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问题就在这里。我的导师杜润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政府部门都在强调增加农业投入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比较另类的观点:千投入、万投入,不如调动一个农民积极性的投入。这一点我至今记忆犹新。怎么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怎么才能以农民为主体,而不是以政府为主体?所以我才说,该放开的应该放开,该让农民进入的得让农民进入。怎么进入呢?单家小农户进入不了,2亿4千万小农户、8亿农民进入不了。一定是农民组织起来才能进入。因此最近这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反复强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的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等。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一些以前我们讨论的障碍不存在了。明年全国人大将审议出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将进一步有利于农民组织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该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把过去8亿农民2亿农户这样过于细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提高到有一定组织规模的生产方式,它才能够和现代要素对接,比如说现代金融。现代金融是不可能对两亿农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农民这头做不到,银行那头也做不到。

  另外,如果农村中形不成必要的组织,中央的政策,特别是惠农的投入政策,也很难落实到位。因为不可能同时给予两亿农户资助,它太分散。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了,惠农政策才能有对接的载体。

  而且,随着每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如果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想加强建设,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强调应该加强农村中各种各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组织建设:老年人应该组织老年协会,妇女应该组织妇女协会,生产上应该组织农民合作社,金融上应该开展互助组织。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工作量非常大。困难很大。

  中央方面,针对建设新农村,在体制上会有什么变革?

  温铁军:在国家财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现在中央已经提出,要把财政新增的开支主要用于县与乡农村基层,不断扩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重点解决公共品的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等。

  以教育为例,国家要统一在2007年以前全部解决教育问题。去年开始,国家已经承担了全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教育开支。700多个省级贫困县(的农村教育开支)由省级承担。这已经解决了将近1300个县的农村教育问题。剩下的900多个县的教育问题会在2007年以前全部得到解决。

  李昌平提出的“七顶八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现象,是政治体制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表现。我们怎么能够使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生产力,这是目前很少被人们认真讨论的事情,而都是一门心思地以为我们可以仿照西方现代的上层建筑来安排农村的上层建筑。但是那可以吗?做得到吗?今天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村生产力的现实。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就任总理时就已经明确表示了:农业税的改革不是一般的调整税率关系,更主要的是改变那些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那就指的是现在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地方的情况。这些都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容。指导思想是很清楚的。

  从现在的农村过渡到新农村,困难在哪?

  温铁军:当前之所以局面比较复杂,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层出不穷,就在于以往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结构很难调整。这个调整的主体是谁?是条条系统和块块系统。所以在最近的许多讨论中我都强调,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而是条块分割、尾大不掉,而是中央的精神在这种复杂利益关系中难以落实。还是个落实问题。落实问题的背景又是复杂利益关系。现在困难在哪呢?第一是在政府。很多地方政府的态度是既不愿意接受,又不敢公开反对。其实很多人找各种借口,甚至从反面去曲解中央的政策,我不敢说百 分之百,但大部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方都有问题。很多地方这些年存在着和中央政策不吻合、甚至是相反的地方,或者是腐败的问题,所以才担心农民一旦形成了一种组织,提高了谈判地位,这些问题会暴露出来。第二大困难就是盲目迷信市场所导致的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发达国家哪一个是靠市场手段解决弱势农业的发展和稳定问题的呢?没有一个完全是靠市场的。我们却以为只要在农村全面推行市场化就解决问题了。错了。这些年涉农的购销领域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本来是高度分散的小农户,他的某一种商品需求或者销售需求规模很小;而大量的个体私营小商贩是必须获得利润的,他们获得的利润的总量越大,农民得到的就越少。比如说,中央给农民免税四百多亿,结果光购销领域中农民多支付的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就是四百多亿,超过了中央给的好处。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效的,恰恰是农民的高度分散性导致了交易成本过大。怎么解决呢?还是要靠农民组织起来进入购销领域,政府给予扶持。一百户、两百户的农民合作社,他们统一到厂家以出厂价购买生产资料,要比从私商那里购买便宜百分之三四十。价格低了,农民就省钱了,省钱就等于挣钱。另一个问题就是金融的问题。农民如果不能组织起来形成资金的互助,国家的银行也好、私人的银行也好,都无法对小农提供服务。这是历史上、国际上都已经证明了的。我们只不过是拘泥于某些意识形态,不愿意承认这些东西。所以国家要有意识地对组织起来的农民合作社在购销领域、金融领域、保险领域放开,鼓励他们进入,并且给予必要的扶持。所以,我认同现在党中央强调的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前进中发生的问题。深化改革改什么?就要改利益结构问题。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财产及其收益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也就是经济基础的调整。

  从现在的农村过渡到新农村,首要的是什么?

  温铁军:第一步我觉得应该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精神,转变观念,放弃单纯追求GDP,放弃以招商引资论英雄。在农民中间宣传谁发家谁英雄,在政府干部中间宣传谁招商引资谁英雄,这就麻烦了。应该自上而下命令,不能再强调招商引资了,那是有问题的。(记者 陈玉洁)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