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频道 > 2005两会报道 > 正文

以工哺农:中国9亿农民将共享工业化成果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4日 18:31)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裴闯 王攀)在2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国力基础上,有着5000多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从昔日国家财政的主要负担者转变为工业“反哺”的对象,9亿农民有望真正成为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享受者。

  中国曾以其辉煌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正在北京参

  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蔡玲委员说,中国历代都坚持“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而农民则视交纳“皇粮国税”为天经地义。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哺农的重要性显得更为迫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韩俊介绍,2005年中国农业与非农业产值的结构预计为14比8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比50,显现出较明显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指出: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温家宝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

  这两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成为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热词。许多代表、委员提出,“以工哺农”需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强调:理应回报我们的“衣食父母”、反哺我们的“母亲产业”。

  根据测算,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业对工业化的“有形”贡献就超过1万亿元,农民以税赋形式所作的贡献几乎贯穿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财政投入长期以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代表委员们提出,让广大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这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蔡玲委员说:“农民从财政的主要支持者变为国家财政支出的对象,国家这样做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经济基础的。国家的财力在增长,每年的税收迅速增加,现在已经有实力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抓住机遇去做。”

  得益于强烈的“重农”政策效应,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与此同时,中国二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经济实力。

  专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是农村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史和平说,中央一号文件透出的信息正是: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让大量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施惠农业和农村,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力促农民增收。

  人们注意到,在部署2005年“三农”工作时,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不能”的原则: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还要增加。

  蔡玲委员强调:“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刚刚起步,今后将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在传统的农业中国,农民享受的最好待遇不过是‘轻徭薄赋’,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国家对农民改‘取’为‘予’,给农民的实惠越来越多。”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修福金委员说。他认为,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助力,也将使9亿农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腾飞的成果。(完)

责编:肖阔  来源:新华网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