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频道 > 中华大地 > 正文

世界农业史(下)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8日 16:48)

  在中世纪实行三圃制的欧洲,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一般用撒播方式播种,几乎不进行田间管理,产量很低。从罗马帝国灭亡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各地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很少提高,在生产技术上也无多大改进。如中世纪的德国只是把三圃制大体普及到全国,休闲地上犁耕的次数从3次增加到4次,施肥技术有所改进而已。

  中国 从春秋战国实行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后,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但没有实行二圃制和三圃制,而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细作为主,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最初以小农具为多,到战国中期之后,带有铁制犁铧的耕犁就逐步得到推广。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后兴修的芍陂(安徽)、都江堰(四川)、郑国渠(陕西)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农地区逐渐形成耕—耙—耢的作业体系,建立了一整套保墒抗旱的耕作措施。在江南,经过六朝时代的开发,唐宋时适应水田地区的整地耕作要求,则形成了耕一耙一耖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为了便于耕翻起垄,至迟到汉代已有铁制犁壁。汉代还发明了耧犁,提高了开沟播种的效率。唐代水田用的江东犁,形制已相当完备。唐宋以后,江南地区修筑圩田,形成水网,再用筒车、翻车提灌,做到了水旱无虞;在东南、西南的丘陵山区,则修建梯田,有利于生产及水土保持。为了有效地恢复并增进地力,除倒茬轮作外,对肥料的施用也更加注重。北魏《齐民要术》比较完整地概括总结了这个时期的农学成就。

  明清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太湖周围等粮食产区,因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需从外地调进粮食,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在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逐步形成较为集中的产区之后,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这时,由于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山区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补救粮食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通过北部和西北部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复种和间、混、 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这个时期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有所增长。但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历史过程中,以劳动集约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终未出现质的变化,这是导致近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是有工业技术装备、以实验科学为指导、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由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别,它在西方又经历过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近代时期始于产业革命之后,止于20世纪初,是从古代农业向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这时除了还利用手工农具、畜力农具并施用有机肥外,部分地区已开始从三□制过渡到四□轮栽式农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阶段,是在20世纪初采用了动力机械和人工合成化肥以后开始的,到20世纪中期,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已先后完成这一转变。它着重依靠的是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技术,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的农业。由于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人口逐年减少,但投放在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则逐年提高,在有的国家,其投入量甚至已大于所生产食物包含的能量;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这已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现代农业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经历过不同的发展过程,大体如下。

  资本主义农业的确立 在西方,英国在14世纪废除农奴制以后,经过16~18世纪的圈地运动,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大租佃农场已占绝大多数。其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美国式的道路,它是在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关系的基础上,在小农经济自发分化的过程中,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法国农业基本上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但它没有象美国南方那样经历过大种植园式的生产组织形式。另一条是普鲁士道路。在德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彻底消灭封建的土地关系,农奴-地主经济是逐渐地过渡到资产阶级-地主经济的。 容克(地主)经营的庄园不但被保留,而且有所扩大。同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从农民中也缓慢地分化出少数富农来。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俄国,基本上也是沿着保留封建残余的这条道路发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曾由政府颁布过地税改革条例,只是部分地废除了旧的封建关系,因而后来佃农日益增多,土地经营更加分散,影响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经过再次土改才在农村中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但小农经营仍然占绝对优势。

  西欧近代农业技术的变革 西欧农业上的技术改革以英国为最早,大体上和产业革命同时进行。18世纪末,塔尔所倡导的中耕法和设计的马拉式条播器及中耕机得到逐步应用推广,开始改变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粗放经营方式。19世纪初,A.扬对轮栽式农业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这种经营方式由于最初推行于伦敦西部的诺弗克郡,又被称为诺弗克式农业。它是把耕地分成4个部分,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其中,放牧地由于放牧多已改为舍饲,而不再单独存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包括豆科牧草在内的合理轮作措施和较为精细的田间管理,使单产也有所提高。这样,轮栽式农业就逐步取代了三圃制。土地不再实行休闲,耕地得以充分合理利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传到欧洲大陆时,曾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农业而受到赞誉。

  美国近代农业技术的变革 美国从早期殖民地时代到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前,就已是向欧洲输出谷物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农业国。欧洲移民在驱逐了原来土著印第安人并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后,北部出现了自耕农的小农场,南部则从非洲运进黑人,建立起大种植园,以后又不断向西部扩大耕地和牧场。大量移民的流入和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提高。在这基础上扩大出口,将大量廉价谷物和棉花输入欧洲市场,又促使西欧农业发生变化:英国被迫缩小谷物生产规模,部分耕地被改为牧场,农民流向城市或移居海外;法国、德国等则采取保护贸易措施,国内农业仍能缓慢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美国农业为了迅速提高产量,进行了农机具的改革。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农业机械,1825年第一台马拉棉花播种机注册登记,接着谷物收割机、畜力脱谷机、玉米播种机及割草机等相继问世。到19世纪50年代,马拉农具已普遍使用。1850年美国开始使用蒸汽机,最早是用在脱谷机上。1870年试制成第一台蒸汽拖拉机,1910年生产出汽油拖拉机。进入20世纪后到20年代,则是蒸汽机与内燃机争相发展的年代。此后蒸汽机即被淘汰。美国是以农机具的改革作为技术革命的起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但在20年代以前,田间管理一直较为粗放,地力主要靠轮作来维持,一般很少施肥,所以单产提高不多。

  发达国家农业的现代化 从20世纪初主要是20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进入现代化时期。它的标志是:内燃机牵引的轮式通用拖拉机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J.von李比希矿质学说的提出和F.哈柏氮肥合成法的成功,使化肥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在美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其发展的次序是先从固定作业和耕种开始,最后才逐步实现田间管理以至收获的机械化;而收获作业则是从小麦、玉米、大豆等开始,再逐步扩大到甜菜、马铃薯和棉花等作物。其他西方国家略迟于美国。法国是从30年代初开始,到1955年才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4年,实际上用了20年的时间。英国也是从30年代初开始,但在二次大战后就完成了,为时不到20年。联邦德国稍后,是在1935年开始的,到1955年也基本实现了。苏联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从1929年开始对农业实行技术改造,也在1955年结束了这个技术转变过程。与农业机械化过程相配合,农用汽车和农村电气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美国从4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化肥和其他技术措施来提高农业产量。在这个新时期中,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复合肥料、长效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相继出现。各种化学农药则为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土地利用上,化学灭草剂的应用为实行最少耕作法提供了可能。有些地方轮栽式农业向专业化的自由种植过渡,出现了小麦、玉米、棉花以及蔬菜、果树等的大规模专业化经营。畜牧业和园艺业中还出现了更加集约化的设施型农业。

责编:肖阔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