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有问有答

留学织就一张网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8日 16:35


  编者:这是一篇用电子邮件完成采访的文章,网络这边是本刊记者,那边是一位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后赴瑞士读博士的学生小黎。她是通过网络申请学校和奖学金,这种留学方式让我们对因特网这张全新的社会网络更加熟悉——因特网本身就是留学生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

  记者:你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北大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出路,有多少出国了,有多少在国内,成功联络出国的方式总结起来基本有哪些渠道。

  黎:由于去年就业形式比较紧张,可能是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非典”的缘故,所以我们都花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找工作和出国申请。北大和清华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想去美国的,但是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的签证情况很不乐观,我的很多同学都被拒签多次。所以去年申请出国的人数明显少于往年。我们年级最后有四个去了美国,一个来了欧洲。其他人大多留在国内了。但从最后的结果看,留在国内的工作都不错,可能是因为北大名气的缘故,有去IBM,微软,ORACLE等大公司,也有去证券、金融、银行等单位的。

  联系出国读博的方式,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欧洲的申请过程可能略有不同。去美国得先考托福和GRE,申请的时候需要寄给学校申请表,个人简历,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成绩单,学位证书复印件,申请费等。然后就静候佳音了。由于美国的学校比较多,所以一般都会申请10-20所学校,而且申请中等或靠后的学校,最后拿到offer的可能性比较大。

  来欧洲的学校读博士,最主要是和导师联系。如果导师觉得申请人的研究经历和他目前所做的课题很match(匹配),并且正好有资金的话,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中国的硕士学历在这里还是承认的。我是与现在的导师在国内见面后,开始联系的。但是来这儿之后,还不能直接在实验室里做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第一年必须参加系里的predoctoral program(博士前培训)。这一年系里会给奖学金。之后如果成绩优秀而且有合适的导师,就可以留下来开始正式的博士研究工作,即在实验室里协助导师工作,且每月由导师付工资。

  记者:你能否总结一下成功联系出国的条件?

  黎: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条:

  1.英语成绩优秀,特别是托福和GRE成绩;

  2.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秀;

  3.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并最好在国外的大型会议或论文集上发表过论文;

  4.申请材料充分,尤其是个人简历与个人陈述,要体现出个人特点;

  5.敢于和导师联系,多写信,谈谈对研究的兴趣,并最好能深入谈谈对某一领域的看法。

  申请出国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从英语考试到申请材料的准备,通常会历时1-2年。所以一旦决定出国,最好早做准备。

  记者:你自己出国的想法是如何确立下来的,自己是怎么考虑出国的利与弊的,同学、老师、亲人又给了你怎样的信息与帮助,你的人际网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黎:我想出国对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很有诱惑力的。其实我完全可以在国内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现在我也时常这么想。在国内,想象国外是很美的,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可以领略美丽的风景,可以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我决定出国,很大程度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北大清华的学生,尤其到研究生阶段,有很多人都准备过出国,即使最终有人没有成功。我考过托福,上过GRE的辅导班,考过GRE的专业考试,因为觉得既然有时间和精力,就最好给以后多些选择做准备。后来正式决定出国申请,是考虑到自己可能不适合工作,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一直做程序员也是不适合的。

  幸运的是,去年10月在国内的一个会议上遇见了现在的导师,她回瑞士后我们继续保持联系,并在她的帮助下申请了学校的predoctoral program。

  记者:简单介绍一下你联系导师和办理签证等手续的过程。申请前,你和导师已经有了更多的接触,回过头看你能顺利地和导师取得联系并达成默契,有哪些基本要点是后来的毕业生也可以借鉴的,有哪些弯路是可以避免的?同样,在办签证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你有多大的帮助?

  黎:办理签证的过程比较简单,瑞士的签证是反签的,即我把材料交给瑞士驻华大使馆后,他们会寄给瑞士国内的移民局。如果移民局同意,签证也就通过了。前后通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

  申请学校以及之后的办理签证,准备出国等手续大多都是借助于学校的BBS(北大未名和水木清华),而且也可以在网上查找。前人的经验很重要,可以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BBS上的信息确实很有用,我都是在BBS上看的,然后进行汇总。当然我还通过电子邮件详细问过已经在瑞士的中国人,比如需要带什么东西等等。在出国前的那个阶段,我的电子邮箱从来没闲过,包括和房东,和学长,还有导师的交流,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们的模样我虽然还不甚了了,但他们的很多想法我已经有所了解了,这为后来办理各种手续和各个环节接洽打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记者:你是怎样和房东建立联系与信任的,怎样熟悉周边的环境,怎样建立自己在国外的朋友圈,怎样继续与国内的联络,这些网络对你适应留学生活帮助大吗?

  黎:来之前,真不知国外到底是什么样的。下了飞机,走出机场,感觉自己就像做梦一样。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外国女人,问我是否是**,我想这就是我的房东了。她开车带我来到她的家,非常热情。那几天,其实非常不适应国外的生活,因为生活环境差别太大了。幸运的是这个房东非常好。我觉的跟外国人接触,一定要真诚。刚开始他们可能会比较冷淡,但接触久了,知道你的为人和性格,也就会慢慢熟悉起来。我通过房东认识了她的父母,朋友,他们都是非常热情善良的人们。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比较简单,竞争不是很激烈,他们的思想也就不是很复杂。刚来的时候都有一段适应期,适应周围的环境,适应全新的生活。我当时天天就是想着赶快回家。给朋友和父母打电话时更难受。不过好在我的性格比较乐观,而且很早就,独自去北京上大学,所以还是比较独立。两周后就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认识了很多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中国人,通过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者已经认识的朋友,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在实验室里和通过上课,也认识了一些外国人。不过和他们交流,首要条件是语言过关,否则只能聊些最简单的话题(比如天气之类的)。国内的朋友也一定要继续联系,经常和他们写信或者通过msn聊天。

  说起msn,对于和国内外朋友的沟通的确是个福音,我在这里安装了中文操作平台,和老外用外语,和国内的同学朋友用中文,说的话比国内大家在一起时还多。这些都很快地帮我渡过了刚来时语言、人际都近乎于零的那段“艰难岁月”,有时候当我看到聊天视窗中同学朋友的身影,我甚至觉得自己就在他们中间,这样的温暖是对刚到异乡的我最大的鼓励。我想这也是因特网带给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方便吧。

  记者:最后,说说你对这段美好日子中“沟通”的印象,全新生活的网络已经打开了,沟通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将会在你的生活占有多大的分量呢?

  黎: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想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这里有许多中国学生,朋友很少,但照样过得很快乐。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所以希望多些朋友,但不好之处就是时常会觉得很孤独,寂寞。

  采访/落汗

  来源:《留学生》

(编辑:王萍来源:)